“如果美中贸易战全面打响,将对全球经济产生严重影响”“美中贸易交战,亚太国家将遭池鱼之殃”……中美贸易战的严重后果让各方忧心忡忡。彭博社3月28日称,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近日将公布对中国产品的制裁清单。据报道,该清单将主要聚焦“中国政府希望力推的高科技行业”,即“中国制造2025”所确定的行业。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实施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随着工业化过程的发展和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成为决定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潜力的关键因素。但是伴随全球化红利的不断下降,通过跟踪、学习和模仿国际技术前沿来实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唯有激发自主创新活动和内生技术进步,才能加快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进而提高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制造业是创新活动最主要的产业载体。借助“中国制造2025”这一自上而下的战略,通过建立若干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创新活动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人才保障和政策保障。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适应国际分工体系调整和国际竞争态势变化的必然选择。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线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全球主要大国均已置身其中并不断用新技术重塑制造业。全球制造业变革进入了深度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中国,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劳动成本显著提高。这导致中国的传统比较优势不断被削弱。中国的制造业发展面临双重挤压,一方面是中高端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另一方面是低端制造业向其他劳动成本更低的新兴经济体转移。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根基所在,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的主要产业载体。“中国制造业2025”产生于这一背景,目的是在巩固现有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创新驱动来实现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中国制造2025”也是中国摆脱制造业“大而不强”现状的必然选择。从产出规模来看,中国已经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是,“大而不强”的问题非常突出。在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材料和部件的供给能力、产品质量和可靠性以及知名商品与品牌的占有率等方面,与欧美制造业强国相比,差距非常明显。按照分类,中国所占据的主要是中低端制造业或制造环节,欧美发达国家占据主要是研发、品牌建设、营销渠道和高端制造业或制造环节。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在国际分工利益的分配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且还意味着目前所处的分工位置很容易被其他新兴经济体替代。“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和强化基础的并重。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上,强调自主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在钢铁、石化、工程机械、轻工和纺织等传统产业上,强调技术改造和价值链升级。此外,还强调基础材料和基础部件的供给能力以及基础工艺水平的提升。由此实现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
“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实施,将开启中国制造业从大向强、从低端向高端的转变过程。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关系从互补全面转向竞争?
3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依据 “301调查”结果签署总统备忘录,直指“中国制造2025”中的重点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设备、新能源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等。“301调查”结果的出炉,被很多人看成是中美经贸关系的一个转折点。但是如同莱特希泽所言,赤字只是现在,科技才是未来。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以后,中美两国或许会在高端制造业甚至是制造业技术创新上形成激烈竞争。但是就目前来看,这种竞争关系不会全面出现。“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建设制造业强国的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步,即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在这一阶段,制造强国阵营的中等水平甚至都不是中国的目标,更不用说美国这样的全球领先水平。
在中国建设制造业强国的第一阶段中,创新驱动战略需要兼顾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需要综合利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自主创新形式。在这个过程中,中美之间存在很多互补和合作机会。无论是中国对传统制造过程的智能改造,还是改变能源使用和开采方式以及强化环境治理等,都会对现有的创新性技术、设备和服务形成巨大的需求。在这些方面,美国都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自主创新还会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对国外的基础科研成果和原始创新依然存在很大需求。美国作为全球主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在基础科研以及原始创新上具有明显的优势。经过过去多年的发展,中国在以高铁为代表的先进轨道交通等方面积累了很高的水平,具有较为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美国国内存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更新需求,对中国的高铁等有很大的潜在需求。
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中美之间存在很大的互补和合作空间。作为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之间的关系肯定不同于过去。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地位的进一步提升,与美国之间的竞争和摩擦自然也会增加。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主线是新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笼统地说,美国的优势在于新技术上,中国的优势在制造业上。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美之间的合作机会。在短期中,中国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和价值链升级,会对美国的技术、设备和服务形成较大需求。在中长期,虽然中美双方谋求发展的新兴产业具有很大重叠,但事实上,产品内分工已经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中美双方所谋求的并不是在整体产业或者产品全价值链上的优势,而是在细分行业或者价值链上特定环节的优势。
(于春海,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海外网专栏作者)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瞄准“中国制造2025”,美国在担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