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们团队创作的电视剧《大江大河》在各大电视台和网络平台同步播出,相对于收视率,我们更看重口碑和观众反馈。在网友留言中,我们关注到这些评论:“题材宏大,但却不‘假大空’!”“我是90后,仿佛看到父母那代人的青春岁月……”“宋运辉的白衬衫粗布泛黄,红色背心有点褪色,蓝裤子是膝盖鼓包的,细节满满!”我们深感,扎根现实的“时代剧”可以打破年龄壁垒,引发更广共鸣,让主旋律更响亮。
电视剧《大江大河》根据作家阿耐的长篇小说《大江大河》改编而成。这部作品文学性很强,曾获“五个一工程”奖,被誉为“描写中国改革开放的奇书”,同时兼具影视化的可能。作品通过讲述国企骨干宋运辉、乡镇企业家雷东宝、个体户杨巡等人的不同经历,生动刻画了改革开放时期代表人物的奋斗历程。可贵的是,作品始终将普通人命运与大时代变迁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剧中宋运辉为代表的“弄潮儿”的命运浮沉成为时代变迁的镜鉴与缩影。
整个剧本打磨近3年,我们坚持在准确性方面下功夫。于这部剧来讲,准确性是在历史真实与戏剧矛盾间做取舍平衡。我们坚持要体现出剧中人物成长过程中看似“平淡”的行为,而非为了“好看”人为制造戏剧冲突。比如,宋运辉上大学时在政治课上给全班同学念《人民日报》,这种“读”不仅让家庭“成分”是“黑五类”的主人公读懂国家政策变化,给予他前进的方向,也让观众“读”到人物的内心,“读”懂人物未来人生道路选择的某种必然性。我们保留了大量类似情节,它们看似平淡无奇,却是历史发展的真实、人物塑造的真实。
循着宋运辉、雷东宝、杨巡的成长脉络,观众会发现他们并非完美人物,更没有主角光环,他们在事业上也曾屡遭挫折甚至陷入困局、情感上也曾求而不得与幸福擦肩而过。出身不好的宋运辉艰难考上大学后不曾懈怠,凭着对知识的渴求和一股执拗的韧劲儿在金州化工厂逐渐站稳脚跟;退伍士兵雷东宝坚定“让村民吃饱饭”的念头,在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办砖厂、开设电线厂等系列决定后带领全村走上致富之路;个体创业的杨巡四处闯荡累积经验,最终在扬子街电器市场拼搏出一条自己的“生路”……他们失意着也奋斗着、踌躇着也前进着。这些人物形象坦荡磊落地挺立于时代,引发着观众的共情。
在拍摄手段上,我们将国际拍摄电影最先进的技术使用在电视剧上,拍摄出画幅比为2.66∶1的超宽电影画面,这是中国电视剧的第一次。采取这个画幅进行拍摄,不仅为了营造视觉的“电影感”,也是对应叙事与表达。群像戏中,镜头拉远,精准到位的服化道细节在画面中尽皆呈现,超宽画幅如同在观众眼前展开一幅时代风貌画卷。
“现实主义”不仅是题材的选择面,更是一种创作态度,对社会、生活、人的整体认知与审美表达。我们曾对中国百年来重要历史转折期的百姓生活做了一次光影记录,通过普通人命运折射每一次时代巨变,通过每个环节的精耕细作去还原时代质感。从清末讲到九一八事变的《闯关东》,从1938年沽宁沦陷讲到1945年日军投降的《生死线》,从1948年辽沈战场讲到1964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的《钢铁年代》,跨越了1968年到1977年的“文革”十年《知青》,贯穿改革开放前20年的《温州一家人》,讲述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温州两家人》……从《温州一家人》之后,我曾有段时间很困惑,下一步要拍什么、如何拍、如何再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可以说,电视剧《大江大河》的创作是我们对过去20多年的一次创作总结,也让我找到了现实题材作品的新方向——创作者要从记录时代向照亮观众心灵迈进。
所谓照亮人心,就是以激昂的正能量主题振奋人心,以注重创新与细节的创作尊重观众审美,为不同题材的创作赋予“正剧”品格、“正大”气象。作品可以表现我们曾经历的苦难,但要朝着一个明亮的方向,给社会和观众以积极意义。
我们不仅希望讲述的故事能被人接受,更期待观众能从中有所启发。《欢乐颂》里,观众可以看到友情与爱情、快乐与困惑,也会感受到“生活虽然一路荆棘,但不能阻挡你一路高歌”的向上;《大江大河》中再现了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们在这个特殊历史阶段的奋斗与觉醒,但最打动人的是“不尽狂澜走沧海,一拳天与压潮头”的精神特质,是“做一个矢志前行的逐梦人,志之所趋,不可阻挡”的人生姿态。
真实、真诚、真挚,创作者秉持这种“真”来面对观众,观众绝不会辜负创造者。观众是宽容的,对创作的用心、用功、用情会由衷点赞;观众也是毫不留情的,对浮躁肤浅、急功近利的创作会选择倍速观看,甚至弃剧。目前影视创作整体正在回归理性,回归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优秀传统,摆在创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始终是拍出好剧,满足期待。
电视剧《大江大河》是我们这些改革开放同龄人最深切的感同身受,也是一次最真诚的影像致敬。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大江大河,奔流不息才是它最迷人之处。
(作者侯鸿亮为电视剧《大江大河》制片人,本报记者王瑨采访整理)
《人民日报 》(2019年01月10日20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要记录时代,更要照亮人心(创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