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资讯 > 国际新闻 > 正文

天涯海角,光影丰饶

图分别为三亚大东海畔“沙滩影院”,本次电影节中观众体验VR电影及展映京剧电影《龙凤呈祥》剧照。制图:蔡华伟

1958年冬,谢晋导演为拍摄一部讲述革命战争时期海南岛娘子军成长战斗的电影,走遍海南岛寻找取景地。两年后,载入中国电影史的《红色娘子军》热映;

60年后的冬日南国,三亚海滨成功举办了首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

在改革开放再出发之际,海南被赋予新使命:党中央决定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支持海南举办国际电影节。首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应运而生。

“透过电影与世界对话”,这是开放的海南与世界对话的姿态,也是提升国际影响力的一次华丽亮相。如何借助独特的区位优势,构建“人无我有”的模式?怎样最大限度发挥电影节的平台优势,凝聚国内外行业共识?未来,如何让电影节达到“永不落幕”的目标,突出服务大众、助力电影产业的功能?

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吸引更多普通观众进阶为影迷群体

不同类别的电影节,从诞生到成熟自有其脉络与定位,差异化是根本的生存之道。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乘国际大都市之春风、占国际大都市之地利,以强大号召力汇聚优质资源;平遥国际电影展坚持“政府指导、影人主办、市场运作”的运营模式,将现代电影艺术与平遥悠久历史深度结合;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金砖国家电影节以鲜明主题,努力实现国家间文化互通、民心相通。

面对众多规模大、规格高、特色强的电影节,“初出茅庐”的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创新观影模式,选择“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依托独特岛屿文化,因地制宜、聚拢人气,另一方面拓展影院功能,让电影融入生活、成为生活——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绿衣歌舞不动尘,海仙骑鱼波袅袅”……青山绿水、碧海蓝天,赋予观众独特的观影体验与更活跃的艺术感知。夜幕降临,背靠大东海畔的“沙滩影院”座无虚席,默片《一串珍珠》惊艳亮相,光影闪烁中,乐手用吉他、架子鼓等乐器根据情节发展现场配乐。沉浸于无声胜有声的表演的观众,享受着兼具人文美与自然美的艺术生活。

“能看电影,还可以聚会、吃饭、唱歌,这里就像生活和艺术的集散地”,“90后”影迷体验三亚“1+X”红树林影城后发出了共同感慨。这个在电影节期间正式开业的影院,将休闲娱乐等多种生活方式带了进来,也吸引更多观众走了进来。

电影节与观众共同走向成熟:当电影节参与群体逐渐全民化,更多普通观众将通过电影节的观影体验进阶为影迷群体。伴随着影迷人数增长、观影热情高涨、观众审美品位提升,优质观众对电影节选片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较成熟电影节选片范围满汉全席式的丰富,刚刚起步的海南岛国际电影节选择为观众奉上精致细分的特色菜肴:8个展映单元个性鲜明,将国内与国际、经典影片与新锐之作、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熔于一炉。其中“京剧电影单元”和“沉浸式VR电影单元”格外亮眼,点赞者中不乏外国电影人与专家。

无论是舞台方寸间的一唱三叹借电影焕发新光彩,还是电影通过VR技术让观众获得更真实的感官交互体验,都满足着“讲好一个故事”的受众需求,打通了不同类型好电影与观众的最后一公里。受欢迎的现象背后,隐藏着传统国粹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保鲜”密码,蕴藉着传统艺术和现代科技融合平衡中的美学共性。正如同为依托岛屿举办的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执行总监贝姬·斯托凯蒂所言,“电影节始终要探寻新的讲故事方式及新的互动方式”。

寻求多样文化的共通表达,提高中国电影的影响力

作为观察电影产业发展的窗口、电影创作成果展示的平台,电影节不仅有推介电影的义务,更要带着审慎的目光,担负起引领电影创作方向、聚合行业发展共识的责任。

从成龙、谢飞、徐峥、姚晨、陶虹,到土耳其著名导演努里·比格·锡兰、印度影星阿米尔·汗、欧洲三大电影节“大满贯影后”朱丽叶·比诺什……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星光熠熠的背后,更可一窥汇聚起的思想火花。

在首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组织推选出“华语电影荣誉推选单元”10项荣誉中,电影《我不是药神》揽得3项,成最大赢家,徐峥将此次创作称为“回归初心的过程”。以电影《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打动中国观众的印度演员阿米尔·汗认为,创作者更要以对观众负责的态度、心怀善意和爱,在作品中思考社会问题。从这种遥相呼应中不难发现:热切关注社会现实、倾注富有人文情怀的表达,已成为国内外创作者的共鸣。未来,如何给予现实生活更具当代性的观照,将世界电影潮流中的类型本土化,事关提升中国电影思想艺术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2018年,国内全年电影票房达到609亿元,在中国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征程中,提高中国电影的辐射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成为新课题。此次电影节论坛启发了一种新思路:从电影产业龙头的制片业和影视人才培养的问题入手,整体把控作品质量,培育可持续的创作动力。

“我们这一代制片人要有责任和信心,中国电影将步入‘机遇期’,有机会超越北美。”这是此次电影节国际制片人论坛上发出的声音。《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制片人于冬认为,“好莱坞的原创力逐渐减退,为了逐利重复拍续集。中国电影经过长足发展后,现在正是原创力最发达之际,波澜壮阔的时代又赋予创作者大量故事素材,未来可期。”

中国的电影教育发展势头强劲,但仍存在供需不匹配、与欧美等国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存在差距等问题。未来,电影教育亟须从培育专业性、技术性人才向国际型、复合型、工匠型人才转型,同时必须夯实更深厚的文化基因,提升民族文化的自觉。

让“永不落幕”的“电影岛”成为可能

首届海南岛电影节落下帷幕,但“故事”仍在延续。据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组委会秘书长、海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符宣国介绍,电影节将以“全年展映、全岛放映、全民观影、全产业链”为目标,今后将逐步实现全年不同季节、主题、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影片在全岛各大影院轮流展映,三亚、海口、琼海3个城市联动,以常态化放映的模式吸引更多人走进电影、走进海南。

以“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为话题的微博热搜阅读量接近4亿,新浪微博粉丝接近200万,观影人数数以万计……首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已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但要延续热度、留住观众,真正达到“永不落幕”的目标,电影节还需多方面发力、补齐短板:

强化定位,在发展中实现内容的板块升级。立足海南,利用地域优势与气候资源,坚持走“小而美”的路线。今年启动的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椰奖”评选应注重权威性,电影节论坛议题应更有针对性与时效性。

吸引人才,孵化“海南制造”的影视作品。在海南历史文化的海洋里,还蕴藏着许多好故事,如海南华侨下南洋、十万人才闯海南、民族民俗、疍家文化等历史和地方文化,都可深度挖掘创作,作为影视化呈现的丰富素材。

加强合作,完善影视创作产业链。通过电影节平台加深对外交往与学习,与国内和国际电影团队合作交流,汲取经验。以海南“天然摄影棚”为切口,完善从策划、拍摄、制作到版权、放映等电影产业链的布局。

我们尽可畅想,未来海南成为“电影岛”的模样——

中外影人为中国电影群策群力,点赞、诤言,句句关情;

观众在沙滩影院体验光影交织的魅力,海风、浪涛,声声入耳;

一年一度的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上,中国电影人将永不褪色的中国故事镌刻在世界电影的坐标之中,让海南与电影久久相见、久久回味。

《人民日报》(2019年01月24日20版 王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天涯海角,光影丰饶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