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书展上,广西师大出版社展出的“艺术之桥”年度系列获奖者的英文版图书。李芃芃 摄
核心阅读
艺术无国界,传播却有壁垒。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艺术之桥”项目,通过海外收购、建立全球出版发行产业链、参加国际书展等方式,打破传播屏障,搭建起中国艺术与设计走出去、闯市场的桥梁。文化企业做好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能带来社会效益,也是与经济效益相互促进、实现多方共赢的好办法。
3月的伦敦,书香与雾气一同氤氲满城,一座连接中国和世界的“艺术之桥”隐然其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二次来到伦敦书展,不仅带来了中国艺术家和设计师的新书,还首次办起了交流会,搭起对话与分享的平台:建筑师张永和与伦敦设计博物馆馆长迪耶·萨迪奇漫谈中西方的建筑与设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白明与观众分享他和泥土的“对话”,将中国陶瓷之美娓娓道来……
这座中国艺术与设计走出去的桥梁,缘何而来?
架桥
用艺术这一全球共通的文化语言,突破传播壁垒
“架桥人”是广西师大出版社,在图书出口方面已深耕多年。广西师大出版社集团公司副总编辑刘广汉说,他们不想停留在简单的出版上,更想做一些主动的、精准的国际传播。这也是文化企业的责任,做好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带来社会效益,而且在一段时间后也能反哺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循环、多方共赢。
以书为媒并不新鲜,怎样才能走出新路子、做出好效果?广西师大出版社团队发现,文本翻译不贴切常导致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但艺术设计作为全球共通的文化语言,它的视觉冲击力可以跨越语言障碍,让世界更容易读懂中国。
中国艺术设计水平的发展是架起这座桥梁的基石。刘广汉说:“国内并不缺少世界一流水准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世界也很希望看到更多中国独特的美。艺术没有国界,但传播却有壁垒。他们当中很多人距离走向世界传播,还差几公里,我们想做的事情,就是打通最后这段路。”
经过详尽的市场调研,团队吃下了定心丸。从整个出版行业来看,纸质艺术设计类画册的色彩感染力、细部清晰度、给读者带来的视觉体验是新媒体难以替代的,所以艺术类图书依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需求。此外,丰富的中国文化资源如京剧、中式园林建筑等对国外读者吸引力很大。这些都意味着,中国艺术设计类图书走出去大有潜力。
海外收购让理想照进现实。2014年,广西师大出版社完成了对澳大利亚视觉出版集团的并购,2016年又收购了英国ACC出版集团。他们将两家海外机构的编辑队伍保留下来,又在国内组建了一个30余人的专业艺术设计类图书编辑团队,形成了一条涵盖建筑、景观、时尚等各方面的产品线。
更重要的是,团队找到了国外的主流发行渠道,通过以澳大利亚、新加坡、伦敦、纽约为中心的4个行销集散地和全球50多家专业发行商,建立了一个覆盖全球诸多强购买力区域的发行网络。
万事俱备,2016年第六十八届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上,广西师大出版社正式开启“艺术之桥”项目,3年来将越来越多国内艺术设计类图书送至海外。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创始人沈榆感慨,“艺术之桥”为世界了解中国艺术设计历史和现状打开了一扇新窗口。
筑牢
搭建全球组稿、中英共版、国际发行的产业链
国内外联合出版是筑牢这座 “艺术之桥”的诀窍之一。
串联好一个运行顺畅的全球产业链并不容易,收购刚刚完成时,出版社的国内团队和海外团队还是各自为战。“既浪费了人力财力,出版效果也不好。”刘广汉回忆。
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差异,容易让国内团队的“一腔热血”变成“一厢情愿”。艺术设计图书事业部负责人高巍拿出一本关于海绵城市设计的书:“我们策划时缺乏了解,不知道欧洲许多城市的排水系统早已完备,排水改造的需求很少,最后它的海外销量远不如预期。”
几番受挫后,广西师大出版社开始调整生产方式。一方搞懂海外市场需求,一方进一步了解国内艺术设计的优势,为了优势互补,他们决定协同作战。选题策划先由海外团队框定,国内团队随后决定操作细节,然后双方沟通确定案例;国内团队制作好中英两个版本后,海外团队会对英文版本再次审读,以求更符合海外读者的习惯,最后再进行全球营销推广。环环相扣,“全球组稿、中英共版、国际发行”的出版模式由此实现。
今年刚出版的《茶店新浪潮》就是这样诞生的。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对外国读者具有吸引力,各种新式茶饮店还渐渐开到了国外,所以英国和国内团队商量着定下了“茶店”的选题。中方团队组稿后,澳大利亚团队接手版式设计和文字审校。
“这种融合的方式让团队互相交流了解,我们看多了海外团队发来的策划大纲和推广方案,对国外市场的口味更有把握了。”刘广汉说。
刘广汉认为,把握好选题,最重要的是从全球关注的热点中找到中国艺术设计的亮点,在体例、版式设计上尽量符合海外读者的喜好和阅读习惯,“坚持这两点,才能逐渐树立起中国出版社在海外的品牌形象,这是我们在国际市场上长期生存发展的基础。”
拓宽
期待依托出版业,推出更多中国艺术设计作品
这座艺术流动的桥,不能只有窄窄一条道。“艺术之桥”还借助法兰克福书展、伦敦书展、威尼斯双年展与北京书展等平台,举办各类活动,让中国风格的创意设计更灵动地走到全球观众和出版商面前。
自2017年起,“艺术之桥”开始评选“年度艺术家”。2018年的“年度艺术家”朱赢椿,带着他获得“世界最美的书”银奖的《虫子书》走到了法兰克福书展、伦敦书展。书中虫子的“语言”感动了许多外国读者,他的艺术理念也引起了国外艺术界的兴趣,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版画系邀请他与当地师生和艺术家们进行文化交流,《虫子书》也被大英图书馆永久收藏。朱赢椿说,“这是懂的人之间的默契。”刘广汉也难掩喜悦:“越来越多中国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在被世界看见。”
经过两年酝酿,“艺术之桥”的年度系列评选项目越来越多,“年度设计师”“年度致敬”正在汇聚起更多能代表中国风格的艺术家和设计师。
各个书展上,展台的设计被打磨得越发精巧。“艺术之桥”团队把VR技术运用到图书展示中,将《上海制造中的设计》中的内容制作成了虚拟博物馆:可以从老式收音机里听到老上海广播、按响上海轿车的喇叭……互动体验,让海派艺术设计的魅力更加可亲可感。中国创意之美由相隔万里变成近在咫尺,在海外“圈粉”无数,收获着世界的认可。
刚从伦敦书展回来,刘广汉却不想休息,打算去山西了解废煤渣工艺品的环保设计。他和团队期待能依托出版业让更多中国艺术设计的实物作品走到国外,办一些“既有书又有艺术品、设计品的体验店”。美好的蓝图正渐渐清晰——“我们想做的是,借助‘艺术之桥’这个平台,从出版出发,但不止于出版,用更多样的方式让世界看到中国艺术的美。”刘广汉说。
《人民日报》(2019年03月27日13版 记者 曹玲娟 刘静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与世界共读“中国风”(解码·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