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及2版要闻版几乎整版,刊发“权威访谈”文章《五问中国经济》,文中以与“权威人士”问答形式解答中国经济热点话题。这种形式对人民日报而言,较为罕见;而“权威访谈”全文未出现受访者任职单位和具体署名,也不常见。
该文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为:《本报独家专访权威人士,解析当前我国经济大势:正视困难 保持定力 前景光明》。
据“人民币交易与研究微信公众号”一篇署名为“中国卒子”的文章分析认为,从内容看,该文应是起草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告的核心人员,因此的确是足够权威;当前对经济何时见底争议很大,此时公布权威访谈,可及时传递政策导向,实现预期管理;看似五问,实际上回答了10个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署名记者龚雯,现任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副主任 ,《人民日报》经济部高级编辑兼中央采访组记者。
《五问中国经济》不回避中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五大问题直指市场关注的重大话题。
人民日报“第一问”关于中国经济增速回落。“权威人士”对此表示,“经济运行在意料之中,仍处合理区间”,但其也提出,“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短周期看可能是严峻的,需要认真对待。”
“权威人士”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判断是,“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有世界最高的居民储蓄率和最大的宏观经济政策空间,经济韧性大,制度优越性明显。只要把握好,就出不了大问题。
人民日报“第二问”关于中国经济运行走势分化。对此,“权威人士”称,“经济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我们要扭住调结构不放松,不必太纠结于一两个百分点的起落,更不能以焦虑心态稳增长,结果事与愿违。”
人民日报“第三问”关于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权威人士”的回答是,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还会延续一段时间,对此要有充分的准备,拿出给力的措施。
其中,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关键作用,“我国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能不能把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是支撑稳增长的关键。”
“权威人士”提到,目前居民储蓄率很高,海量资金无处可去,人们难以获得可持续的财产性收入;可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和重大建设项目缺乏资金保障。所以要打通投融资渠道,挖掘民间资金潜力,让更多储蓄转化为投资。
对于刺激消费,“权威人士”认为,适当调工资、增收入、完善社保制度都是必须的,同时要有“令人心动的有效供给”和“让人心安的产品质量”。
在权威人士看来,无论从国内还是从全球看,总需求收缩的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靠熬是熬不过去的,靠刺激也不可能完全克服。走出困境,化危为机,归根到底要靠创新。
人民日报“第四问”关于经济运行风险防控。“权威人士”说,当前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仍要引起高度警惕。
“权威人士”分析,中国高杠杆企业主要来自产能过剩行业、房地产行业、部分国有企业,要高度关注这些行业和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的情况。在经济运行走势分化的大背景下,如果一些地区出现连续性下滑,也可能对就业带来较大影响。
“权威人士”称,中央已经对化解产能过剩做出全面部署,楼市正面临痛苦的去库存化阶段,有效消化房地产市场库存是一个现实问题,既关系到启动需求,又关系到化解风险。要抓住市场调整的有利时机,顺应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势,建立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从微观看,局部的风险该释放的也要及时释放,打破刚性兑付,反而有利于降低长期和全局风险。
人民日报“第五问”关于宏观调控着力点。文章提出,今年的宏观政策主要注重两点:一是用多大力度,二是采取什么样的有效措施。宏观政策要有一定力度,达到稳增长的效果,确保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但是,如果采取大规模强刺激和拼投资等老办法,可能会积累新的矛盾,使包袱越背越重,结构调整步履维艰。“我们不是不要GDP(国内生产总值),而是要有质量、有效益的GDP”,这是“发展是硬道理”战略思想的内在要求。
《本报独家专访权威人士,解析当前我国经济大势:正视困难 保持定力 前景光明》全文如下:
人民日报报北京5月24日电(记者龚雯、许志峰)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走势备受国内外关注。对于当前经济运行中的新趋向、新情况、新问题,如何理性看待、正确认识、保持定力、有效应对?近日,权威人士接受本报独家专访,聚焦重大经济问题,回应社会各界关切。
目前增速回落是否合乎预期?
权威人士认为,增速回落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要特征,当前经济运行在意料之中,仍处合理区间。在增速放缓的同时,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升级势头良好。要用历史的眼光分析经济形势,坚持短、中、长期结合。我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韧性大,制度优越性明显。只要把握好,就出不了大问题。人民群众能够对当前增长态势充分理解,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底气。我们既要看到光明的前景,又要正视眼下的困难。
经济运行为何出现走势分化?
权威人士表示,这本质上是结构调整正逐步深化。凡是主动适应新常态,注重调整结构、需求分析、创新驱动和质量效益的,努力走向产业中高端的,发展势头都不错;反之,压力都比较大。结构调整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来、熬不起,只能主动调、主动转。经济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我们要扭住调结构不放松,不必太纠结于一两个百分点的起落,更不能以焦虑心态稳增长,结果事与愿违。
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怎么办?
权威人士说,要高度重视应对下行压力,但也不必惊慌失措。宏观政策要稳字当头,并注重“三个结合”。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投资本身有可持续性,解决好投什么、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适当调工资、增收入、完善社保制度都是必须的,同时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有针对性地挖掘消费潜力。总需求收缩的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靠熬是熬不过去的,靠刺激也不可能完全克服。走出困境,化危为机,归根到底要靠创新,靠转方式调结构。
如何看待经济运行风险?
权威人士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讲,防风险就是稳增长。当前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实现今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要把握好稳增长和控风险的平衡,特别注意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宏观调控应当从何处着力?
权威人士强调,宏观政策要把握好分寸,不过头,也避免不及。如果采取大规模强刺激和拼投资等老办法,可能会积累新矛盾。因此,既要加大力度稳增长,又要坚定不移调结构、防风险、化解过剩产能、治理生态环境、努力改善民生,正确处理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积极财政政策要名副其实,在增加公共支出的同时,加大降税清费力度。稳健货币政策要把好度,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把钱花到实体经济上去。明确的政策信号是稳预期的关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谁是权威人士?逐字解读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五问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