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资讯 > 国际新闻 > 正文

392岁张小泉的长生秘方

(数据来源:张小泉招股书)

竹节剪。

张小泉工厂门店内景。

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杭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伟明在用古法制剪。

古法制剪作坊。

张小泉工厂试制车间自动化生产设备。

“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说起刀剪,总绕不开这两家老字号。剪刀是耐用消费品,张小泉却在2019年卖出2700多万把,这是怎么做到的?最近,本报记者踏上张小泉工厂探访之旅。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江穿城而过。江水冲积形成的东洲沙上,长深高速东侧,坐落着富阳电商产业园,张小泉股份有限公司就在这座产业园。记者发现,这家诞生于明崇祯年间、392岁高龄的老字号,秉承“良钢精作”的祖训,守护经典的同时,也在锐意创新。更多年轻人进入管理团队,越来越多接地气的产品走向市场,自动化设备被引入生产线……一股涌动的青春气息,拉着这家老字号从历史深处跑向现代化。

年轻人管理300多年老字号

对张小泉来说,如今朝气蓬勃的面貌来之不易。滞后的经营与管理模式,曾让现代化进程中的张小泉陷入困境,与上海张小泉的商标之争更令其雪上加霜。

转变从2007年开始。富春控股集团将张小泉收归旗下,随后开始品牌整合之路,直至2014年品牌实现全国统一,才彻底卸下商标之争这个历史包袱。2018年5月,张小泉完成股份制改造,成立张小泉股份有限公司,资本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品牌整合的同时,一场年轻化变革在内部悄悄酝酿。

“这一摊就归你管了。”2012年,28岁的夏乾良被任命为张小泉电商负责人,后又升任公司总经理。

质疑随之而来。“这么年轻的人管一个300多年的老字号,能管好吗?”不少人私底下纷纷议论,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注重技艺积累的企业里。

顶着压力,夏乾良带着团队从绩效考核、人事管理到产品研发、经营策略,给企业动了一次“大手术”。

在夏乾良看来,一些企业的年轻化战略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过于关注产品端的变化而忽视背后的人和规范人行为的机制,这种舍本逐末的战略导致事倍功半。尤其对于刀剪这样一个特殊行业,其年轻化更不能仅仅停留在跨界联名,“即便把小猪佩奇印在菜刀上,我6岁的女儿也不会去买你的产品。”产品端的变化是企业年轻化过程中“最不重要”的一环,产品是人造的,要转变人的思维和管理模式,才是年轻化的根本之策。

企业这么多人,年龄层覆盖“60后”到“90后”,年轻人越来越多,怎么管?

对于不同年龄层的员工,考勤、奖金、股权、晋升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该不该一刀切?一场大讨论在公司展开。结果是,多数人认为应该体现差异性。以考勤改革为切口,引入弹性工作制,保证核心工作时间在岗的前提下,员工上下班时间更灵活。

“以点带面,企业管理理念、产品设计思路、研发方向、市场营销行为都能从中受益。”夏乾良说。

公司平均年龄下降,年轻人顶上来了,“90后”占中层管理者的1/4。团队盘活了,机制理顺了,企业进一步发展有了源头活水。2013年开始,张小泉的发展驶入快车道,近3年,营收由3.4亿元增至4.84亿元,净利润由4884.16万元增至7230.07万元,主营业务毛利率由36.37%增至41.25%。

重视在消费场景中研究人

管理模式年轻化,带来最直观的变化在产品端。张小泉工厂的展示区堪称“刀剪博物馆”:个护类剪刀、厨房剪、园艺剪、厨师刀、蟹八件、礼品剪……分类之细、品类之全令人大开眼界。

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张小泉已有2000多个产品。“现在每年保持上百个新品的研发速度。”夏乾良说。不过,他最得意的还是那把厨房剪。

剪刀作为耐耗品,家家户户都有,而且常常多年不换,如何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消费需求,卖出“第二把”剪刀?夏乾良花了不少心思。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想起一句话:“一剪在手,万事不愁”。和许多上海人一样,母亲在家杀鱼、做针线活、拆快递,用的都是同一把剪刀,由此也带来卫生问题。这对于追求生活品质的人尤其是年轻消费者而言越来越难以接受。

“每个家庭在厨房应该有一把专用剪刀。”

“剪刀放在厨房不就行了,搞什么厨房剪?”当夏乾良把“厨房剪”的概念告诉研发团队时,那些做了一辈子剪刀的老师傅大惑不解。

“‘厨房剪’是一把专业化的厨房烹饪料理工具,具有特定的消费场景,和其他剪刀有本质差别。”夏乾良和小伙伴们畅想这把剪刀的各种功能特点:要足够锋利,能剪断小排、带鱼甚至甲鱼壳,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剁骨刀;要能把光滑肉类牢牢夹住;要方便清洗……

于是,比家用斩骨刀还厚1毫米、可拆分、带锯齿的厨房剪诞生了,这把剪刀还被赋予启瓶器、核桃夹等更多功能,定价69元。

六七年前,国产剪刀卖到国际品牌的价格,不少员工都觉得“夏总想钱想疯了”。在上海南京路店,厨房剪上市头10天,只卖出6把。但接下来的15天,48把。此后节节攀升,线下门店月销量达到2000把,成为一个爆款。

厨房剪的诞生过程,也暴露出研发团队和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产品造型和质量方面的过度研发,根本无法激发消费兴趣。夏乾良认为,应该结合自己的优势,“在消费场景中研究人,而不仅仅是在工厂里研究产品”。

宝爸宝妈想为孩子选一款物美价廉的保温杯,女性缺少趁手的粉刺针……为孩子选的保温杯,“脸上动刀”的粉刺针,安全都是第一要素。“良钢精作”的品质是品牌最大优势。婴童保温杯天猫月销量5000多个、粉刺针天猫月销量1万多根,“一下子成为领域头部品牌”。

对年轻人消费需求的重视收到回报。据天猫大数据分析,张小泉的购买者中,“90后”占总消费群体的32%,“85后”占24%,且“90后”消费群体的占比趋势正在逐年上升。

机器人学会老师傅的手艺

琳琅满目的产品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走进试制车间,记者目光被四溅的火花吸引。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杭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伟明,正对一根铁棍加热、捶打、再加热、再捶打,如此往复。陈师傅告诉记者,这是古法制剪72道工序中的第六步嵌钢。剪刀的刀刃是钢材,而其他部分则是铁质,钢铁融合才能取得经济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好钢用在刀刃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嵌钢正是其中关键步骤。

陈师傅今年60岁,仍然每天来到工厂用古法制剪。

“古法制剪的订单已排到明年2月份。”夏乾良介绍,各级非遗传承人的作品会以拍卖或文创礼品的方式进入市场。

陈师傅和徒弟两人配合,2天只能锻造2把剪刀。但2019年,张小泉卖出2700多万把剪刀,靠的是自动化生产线。

在智慧工厂试制车间,一排排自动化设备连续运转,偌大的作业现场只有寥寥数人。工作站内,机器人正抓起一把刀具毛坯,通过相机识别轮廓后自动生产开刃轨迹。

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这套机器人开锋自动化工作站,采用国际领先的机器人智能技术,通过传感器配合机器人及相关设备,完成刀具倒角、开刃、抛光三道关键工序。“每一步结束都有一个视觉识别系统,对照是否符合工艺图纸,刃线偏差控制在±0.1mm内。”

张小泉是刀剪业较早引入自动化生产线的企业。夏乾良几乎跑遍了世界各地的刀剪厂,发现铸剪对于工序标准化的控制要求是世界级难题。两片铁精确到毫米级,“不是不行,只是成本太高。你愿意用造航母的单价来造车吗?我们要找的路径是用老百姓能够接受的价格,实现标准化。”夏乾良说。

从几百万元提升到几千万元,张小泉砸重金研发机器人。机器人磨出来的刀从土豆都切不动,到如今追上老师傅的水准,一套成熟的自动化生产流程逐渐成型。据介绍,1个操作工可以同时负责4条开刃工作站生产线操作,平均产能1850张/天(按照每天10小时),相比人工节省达80%。

“有人说,‘我们这么一个刀剪工厂,现在对机器人的了解程度,已经不亚于一个机器人设备公司了。’”夏乾良笑言。

今年底,张小泉阳江刀剪智能制造中心项目将建成投产。“远期目标是建成‘黑灯工厂’,实现全部自动化作业。”夏乾良说。(本报记者 康朴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11月13日   第 10 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392岁张小泉的长生秘方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