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资讯 > 国际新闻 > 正文

以色列导演马尔伽利斯:为什么我要拍片感谢上海庇护犹太人?

《谢谢上海》宣传片。(01:17)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超过2万名犹太人逃离被纳粹占领的欧洲,来到上海寻求避难。上海是当时的“开放口岸”,来到上海的犹太人在虹口区找到了一个安全的避风港。犹太难民和他们的中国友邻友好共处。他们一起度过了最艰难的战争时期,也一起分享了欢乐的时光。犹太难民在上海开设了社区学校,建立犹太教堂、剧院和咖啡馆,创办了一份报纸,建立了各种运动队。

战争已经过去70年,以色列驻上海总领馆特地拍摄了一部公益宣传片《谢谢上海》,以表达以色列人民对中国人民最真挚的感谢。

这部一分多钟的短片总共制作了4个月,走访了以色列的海法、特拉维夫、死海等地,录制了上百段人物的珍贵视频,包括在上海长大的犹太难民、上海友好城市海法市市长尤纳·亚哈夫、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约翰·奥曼、著名魔法师海滋·丁、科学家、艺术家和学生等。宣传片的最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现身表达感激之情:“我们永远感谢你们,永远不会忘记这段历史。谢谢!”

这部短片的导演,ARMA传媒CEO阿里埃勒·马尔伽利斯(Ariel Margalith)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上海成为很多犹太人的庇护所,这个故事在以色列不断被讲述,拍摄这部影片希望能够展现对历史的敬意,以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现在的上海。

公益宣传片《谢谢上海》导演阿里埃勒·马尔伽利斯(Ariel Margalith)
澎湃新闻:当初为何想到要拍这部片子?

马尔伽利斯:当初想到要拍这部片子是因为在我公司与以色列驻上海总领馆在一次讨论会上,希望能够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纪念二战结束70周年。这个故事在我们国家不断地被讲述,但是我们想通过一种更加吸引人、更加特别的方式来对这段历史进行重温,一来展现对历史的敬意,二来希望能够面向未来,以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现代的上海。

澎湃新闻:拍摄这部片子总共用了多长时间?遇到了怎样的困难与挑战?

马尔伽利斯:我从后往前说吧。我们用了3天时间和一个由制片人、摄像师和研究员组成的团队一起在以色列国内进行拍摄,日程非常紧凑,我们不仅寻访到了当年的难民及其子女,还采访了总理内塔尼亚胡、诺奖得主奥曼、一位著名魔术师还有一些学者。拍摄过程很紧凑,但准备时间花得比较长。我们从4个月前就开始着手准备这次拍摄。作为导演,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展示这段历史,并让当时的犹太难民们回忆起在上海的岁月。4个月中有1个月花在上海,1个月在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做一些协调和调研工作。所有参与了拍摄工作的人都为片子的成功感到自豪。

对我们来说,最困难的就是在拍摄结束后对素材进行取舍的时候,因为有这么多人出镜但片长只有1分多钟,所以我们不可能让每个参与拍摄的人都有机会出镜,而每个人的表现都很棒。

公益宣传片《谢谢上海》拍摄团队在诺贝尔奖得主奥曼家中。
澎湃新闻
:据说拍摄的总时长达到4小时,所以请问今后是否有计划发布一个更长版本的视频?

马尔伽利斯:因为这部片子属于宣传片,所以长度不能过长。而且正值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这一时期中国国内及国际上都有很多优秀的纪录片和电视节目发布。我们希望做一部难忘的、具有广泛传播效应的片子,同时也希望能够打动年轻一代的观众。因为我们担心,如果长度过长,那么可能只会引起老一辈人的兴趣。我们注意到:现代人生活节奏非常快,即便是二战结束70周年这一大事件,你也可能不会去看太长的宣传片。我希望能够做一部他们即便在去地铁站的路上、在车里、晚上睡觉前、在去上班路上也能欣赏的宣传片,所以我们必须尽可能地让片子紧凑、简短但也要尽量地打动人心。

我们确实有很多素材,也有很多选择,倒没有一个确切的计划。我们将来会和合作伙伴一起发布更多内容,所以以后很有希望会看到更长版本的片子。

澎湃新闻:在片子持续出现“谢谢”这一词语。作为导演,希望以此表达什么?

马尔伽利斯:我们感谢上海在二战中为犹太难民提供了避风港,也对中国人民与我们这些年来的友好关系。我认为,“谢谢”是一个有力量的词语,是一种回望历史的路径。二战波及到了大多数人,对于一些人来说那段时间就像是地狱,而对另一些人则是一场大混乱,那是一场战争。但是对于来到上海的犹太难民来说,上海是一个特别的地方,挽救了他们的生命,所以我们对此非常感激,这也是我们想不断强调的。

澎湃新闻:我们注意到视频中采访了很多著名人物。能和我们分享一些采访中的趣事吗?

马尔伽利斯:我可以告诉你一件幕后趣闻。我们到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奥曼教授的办公室去采访他。但进他办公室后我们几乎无法下脚,因为他的办公室实在是太乱了,就像是疯狂博士的办公室一样。所以我跟他说:“教授,您的办公室太乱了,我们可以稍微挪一挪您的东西吗?”他说:“不要碰任何东西!这是我的地盘,你们不能碰!”堂堂诺贝尔奖得主的办公室竟然如此杂乱真是很有意思,久闻不如一见。

在所有的受访对象中,那些原来的上海犹太难民应该是最有故事的。我们在耶路撒冷和海法等地采访到他们,他们曾经居住在上海的狭窄弄堂之中,找到一份工作,而我现在也在上海工作。过了这么多年,经历了这么多代人,而来观光旅游的今人很难想象70年前的上海拯救了他们的生命。

澎湃新闻:请问当年的难民有和你分享什么样的故事?

马尔伽利斯:当然有,故事太多了。比如当时在上海避难的彼得·哈里维(Peter Halevy),当时坐在沙发上和他的孙辈一起接受的采访。哈里维和他的哥哥一起在上海长大,并且在上海接受了成人礼。哈里维当时参加了“巴-米茨瓦赫”,就是犹太男孩13岁时要参加的一个仪式。这仪式对他来说是非常感动的。他在上海得到的高中毕业证书,后来成为一名非常有名的律师,但他最想念热爱的仍然是当时上海的犹太学校。我们收集了许多人的许多故事。有意思的是,后来难民中的大部分人都曾回访过上海,看看他们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因为这里有他们的回忆。
二战时在上海避难的彼得·哈里维(Peter Halevy)与家人一起分享当年的老照片。
澎湃新闻:您认为上海和以色列之间有什么独特的联系吗?

马尔伽利斯:中国人和以色列人一样都工作勤勉,希望有更加美好的生活。两国人都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岁月但仍然勤勤恳恳,试图改善生活。我也觉得两国人民都对历史有敬畏感,重视家庭、教育,这是两国人的共同点。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增进两国人民的交流与了解,不仅仅关于历史,也可以对当下、对未来展开讨论交流。

澎湃新闻:距离二战结束已经过去70年,在战争中中国人和犹太人都经历了巨大的苦难。您认为人类应该从历史中学到什么?

马尔伽利斯:我认为我们永远不该忘记战争的代价,中国人也好犹太人也好,全人类都应该记住这代价。当有危机或冲突出现时,它就提醒我们,战争对人类的伤害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
公益宣传片《谢谢上海》拍摄花絮
公益宣传片《谢谢上海》拍摄花絮
公益宣传片《谢谢上海》拍摄花絮


公益宣传片《谢谢上海》拍摄花絮

ю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以色列导演马尔伽利斯:为什么我要拍片感谢上海庇护犹太人?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