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资讯 > 国际新闻 > 正文

艺术之都的文化生机

图为本届威尼斯双年展德国馆一隅。
  李笑男供图

从高空俯瞰“水城”威尼斯,如同鉴赏一颗漂浮于无垠碧蓝水面的橙色宝石,每个切面都蕴藏着古老故事。公元前4世纪,来自亚平宁半岛北部的贵族为躲避蛮族入侵,建造此地。岁月流转,这座海上城市已逐渐成长为一座艺术之都。自14世纪起,这座城市逐渐以独步艺坛的威尼斯画派、精彩纷呈的艺术展览、开创先河的电影艺术和玲珑剔透的玻璃制品闻名于世。

传统绘画的当代发展

如果说文艺复兴是欧洲艺术的高光时刻,威尼斯画派则是其中最璀璨的色彩。威尼斯画派的画家对色彩有着天然的认知。他们深思熟虑,细致入微,画风柔和富丽,充满诗意。建于1882年的威尼斯学院美术馆收藏威尼斯画派的画作最为集中,乔尔乔内的《暴风雨》就陈列其中。画家将雷雨的奇异闪光、雨前湿漉漉的体感,以及大地、树木、空气和云编织成一个光与色的混合体,浑然天成地展示出暴风雨来临前的紧张气氛。

威尼斯商业繁荣,艺术家思想活跃,在作品中强调世俗生活的欢乐:充满运动感的构图与笔触,加上借鉴自尼德兰的油画技法,令画面绚烂且极具“氛围感”。威尼斯画派大师提香笔下的维纳斯具有世俗少女的真实感与蓬勃生命力,作品常以红色打底,再敷以其他颜色,半透明的油画颜料隐约透出金红色调,被称为“提香红”。作为提香的学生,丁托列托被誉为“光的画家”,他在空间营造与构图上更为大胆,动感更强。收藏于威尼斯学院美术馆的《圣马可的奇迹》和总督府大厅的壁画《天国》呈现出静态绘画所能蕴含的极致动感,色彩瑰丽奇幻,光线跳动闪烁,具有强烈的舞台感。提香与丁托列托开巴洛克艺术之先河,并影响到19世纪的印象派画风。

自1895年起,威尼斯双年展成为岛上最为著名的国际文化展览活动之一,其核心展区设立在军械库展区与花园展区,历史建筑成为展示当代艺术的空间。在一座巴洛克风格的教堂中,我们与土耳其艺术家梅蒙·阿肯的人工智能艺术作品《边界》相遇,巨大的电子显示屏替代传统静态绘画或雕塑,借助算法生成变化无穷的视觉图像,展现花朵等自然生命与宇宙图像间的联动与变幻。“一花一世界”的宏阔与精微转化为直观的视觉体验,科技带来的沉浸感与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背景相互融合,为古老的水城增添一抹未来感。

中外艺术的互动共振

威尼斯双年展由主题展、国家馆与平行展3个板块组成,展期从每年4月持续至11月。本届主题展由巴西艺术史学者阿德里亚诺·佩德罗萨担纲主策展人,主题是“处处都是外人”,聚焦西方中心主义视野外的“全球南方”艺术家,包括移民和原住民艺术家等,通过他们的作品,引导观众反思今天的文化全球化。

今年参加国家馆展览的88个国家参展团立足本土,放眼世界,面对全球性问题秉持批判性思维,共同构筑出多元一体的国家馆展览集合。中国国家馆以“美美与共:集”为主题,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海纳百川、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价值理念。“集”板块中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收录了海内外260余家文博机构的12405件(套)中国历代绘画精品佳作,并精选100件散落于海外的历代绘画作品数字档案,以多媒体形式展示,挖掘作品背后的流传历程,以图证史。“传”板块则展示了7位中国当代艺术家融合建筑、山水、人物、花鸟等传统绘画元素进行的创作,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之间的传承与创新。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文化处参赞张凌霄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为中意共同纪念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活动增添了重要内容,将进一步促进两国文明互鉴和各方面的友好交往。

双年展上的德国馆、埃及馆和英国馆展览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德国馆将装置、影像与表演相融合,用巨大的飞行器装置与巨幕影像营造未来的宇宙图景,展示艺术家对人类命运的想象。埃及馆内放置了由威尼斯玻璃岛出产的镜面浮雕空间,并放映以埃及民族革命为主题的音乐电影。英国馆的《彻夜听雨》以水为媒介,通过8组影像艺术装置,追溯欧洲殖民历史对地球生态和原住民生存产生的种种影响。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苏轼七言绝句《雨夜宿净行院》中“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所营造的意境。

离岛艺术的传承创新

在威尼斯众多离岛中,利多岛最为知名。它是一座位于本岛以东的长条形沙洲岛屿,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与幽静茂密的植被,自19世纪起就是欧洲热门度假地。1932年起,利多岛成为全球首个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举办地。我们到达这里时正值太阳落山,岛上行人已少,盛开的夹竹桃花喧闹地从米色院墙上探出花团,愈加烘托出静谧氛围。

威尼斯本岛以北的穆拉诺岛被称为“玻璃岛”,以生产高端玻璃制品闻名。12世纪,为防火患,威尼斯将所有的玻璃制造商集中至此。几个世纪以来,这里都是欧洲七彩玻璃制造业的中心。随着时间推移,以传统家族式经营的本地玻璃制造商一度在创作观念和作品造型方面发展乏力。为求创新,玻璃岛的玻璃工作室开始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建立广泛联系并提供技术支持,推动威尼斯传统玻璃制造技艺不断与时俱进。

造访玻璃岛时,中国艺术家邬建安正与当地玻璃工匠一起创作玻璃雕塑。他曾参加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主题展览“生生不息”,其作品关注中国民间艺术的当代转化。两年前,他在玻璃岛尝试将贵州少数民族村的神话形象与玻璃岛工匠的传统技艺相结合,塑造出兼具不同文化元素的当代艺术意象。如何结合当代世界文化,活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思想意涵,讲述具有世界性的中国故事,可谓当代艺术的重要课题。对玻璃岛来说,玻璃制品从日常生活中的工艺品转化为文化领域的艺术品,在价值获得提升的同时,也让玻璃岛这个文化品牌广为传播。

不论是威尼斯本岛,还是利多岛、玻璃岛,借由艺术,威尼斯人运用他们的历史经验,完成传统向当代的华丽转身。在今天,当代艺术既是焕发文化生机的点睛之笔,也是文化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李笑男)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25日 17 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艺术之都的文化生机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