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海外网专访高红兵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创新引领和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使铁路技术不断创新发展。”中铁科学研究院总经理高红兵近日在接受海外网采访时表示,中铁科研院是中国中铁旗下唯一的科研单位,有幸参与和见证中国铁路技术的发展。围绕国家战略、聚焦行业发展和国际前沿、依托自身优势,中铁科研院将打造产学研用开放型的高等级的创新联合体,解决更多卡脖子难题,为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力量。
“展现中国铁路技术实力”
高红兵表示,当下中国铁路的创新成果已经得到世界广泛认可。中铁科研院参与的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海外项目,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交通便利作出了贡献,更是展现了中国铁路技术的实力。
2024年4月,国际隧道和地下空间协会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共同举办的世界隧道大会在深圳召开,发布了“过去50年具有全球影响力的50个隧道工程”。据高红兵介绍,中国入选了9项,中铁科学研究院参与了其中的6项。值得一提的是,第16届国际隧道和地下空间协会主席严金秀,她是当选该协会主席的首位中国隧道专家,也是协会历史上第一个女性主席,是中铁科研院培养的隧道专家的杰出代表。
高红兵表示,隧道及地下工程专业是中铁科研院的传统优势专业之一。先进的铁路建设技术实现了大规模、高速度、高质量的铁路工程建设,有力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当前,中铁科研院联合院士团队,以隧道施工机械化为基础,针对安全、高效、减员、智能等目标,构建了地质预报、随钻参数、数码图像融合分析的隧道地质信息数字解析平台,建立了基于多时间刻度、时空连续变形的施工安全评价方法,以及多元异构数据泛化融合分析的隧道施工力学模型,创建了基于数据-模型双驱动的隧道支护、工法、装备动态决策体系,向隧道建设信息化、智能化迈出了一大步,推动隧道建设向少人化甚至无人化转变。
“让中国文保理念和技术走向世界舞台”
中铁科研院让铁路能够“穿山越海”,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也有着辉煌的成绩。高红兵表示,文化遗产保护是中铁科研院的一项特色业务,“中铁文保”是中国中铁强背书品牌。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保护和传承好既是对历史的负责,也是对将来的负责。
“我们的文保事业起步于大足石刻,受教于敦煌莫高窟,成长于乐山大佛。”高红兵说,当前,“中铁文保”团队在全国28个省区开展了包括古墓葬、古遗址、石刻、古建筑在内的600余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其中还包含了43项世界文化遗产。
“中铁文保”团队还走出了国门。高红兵表示,“中铁文保”团队的第一个海外项目是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修复项目,中乌双方通过合作实现了最小干预和提前保护的理念,使修复后的希瓦古城焕然一新,在当地也引起了高度关注,当地政府给予了高度评价。中铁科研院正不断加强海外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在欧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中铁科研院正与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中铁科研院还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积极为海外文物保护项目提供技术咨询,让中国的文保理念和技术走向世界舞台。
“吸引更多高素质专家人才”
无论是铁路技术的创新发展,还是文保技术的日益精进,都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高红兵表示,中铁科研院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倡导专家文化,努力把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高红兵列举了中铁科研院培养人才的具体举措。一是突出领军人才的主体地位。设立首席专家岗位,构建了首席专家、高级专家、一级专家、二级专家的专家体系。坚持自主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原则,为专家“量身定做”科研创新平台,配齐配强科研团队,赋予领军专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以及在团队组建,业绩考核、薪酬分配等方面更大话语权。二是激发研发团队的整体创新活力。依托现有13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坚持场景驱动,突出实践性、实用性和可复制性,引导团队加快科技成果研发与转化。三是注重青年拔尖人才培养。青年是企业未来,为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制定“一人一策”培养方案,鼓励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承担科研攻关难题,让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到艰苦环境中历练,到高端学术平台交流,到知名大学再深造。
高红兵表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铁科研院提前布局未来产业,建好用好高速铁路,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吸引更多的智能建造、深部空间、数据科学以及新材料方面的高素质专家人才。(何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中铁科学研究院总经理高红兵:“当下中国铁路的创新成果已经得到世界广泛认可”|我说中国式现代化(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