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澳门12月8日电 题:漫步澳门历史城区 触摸文化交融脉搏
走进澳门历史城区,仿佛打开了一扇时空之门。碎石路的小巷、满载历史的古老庙宇与教堂、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的楼宇……诉说着这座城市400多年来的沧桑与辉煌。
回归祖国后,澳门历史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涵盖妈阁庙、郑家大屋、三街会馆等22座建筑物和8块前地。从明清时期海上商贸的港口,到成为中西文化交汇的场所,再到回归后多元发展的特区,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巷的背后都有动人的故事。
人们在澳门大三巴牌坊浏览(12月7日摄)。新华社发(张金加摄)
澳门妈阁庙(11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张金加摄)
澳门的标志性建筑大三巴牌坊就坐落于这片历史城区中。这是圣保禄教堂的遗迹,仅存的正面前壁如历史的见证者,承载了澳门数百年的风雨。
每逢春节、国庆、回归纪念日等,大三巴附近便会成为举办活动的重要场所。澳门特区政府常举行“乐韵悠扬大三巴”音乐会,宣扬澳门世界文化遗产魅力的同时与市民游客同享悠扬乐韵,共度美好佳节。
游客在澳门大三巴牌坊前拍照(12月7日摄)。新华社发(张金加摄)
离开大三巴,步行十余分钟便来到叶挺将军故居,这座革命先驱的故居承载着民族独立与解放的记忆。回归祖国后,为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特区政府多次对其加以修葺并对外开放。
“来之前不知道叶挺将军还在澳门生活过,这是澳门与祖国联结的鲜明见证。”一位来自内地的游客说。
人们在八角亭图书馆阅读报章(10月30日摄)。新华社发(张金加摄)
沿着老街漫步,一栋碧绿瓦顶、朱红窗户的八角形中式小亭出现在街角。隐于闹市的八角亭图书馆原为澳门中华总商会附设的书报室,是澳门最早对外开放的中文图书馆,也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中文图书馆之一。
置身于这座“迷你”图书馆中,有一种独特的舒适感。这里不仅是读书学习的场所,也是不少市民放松心情的好去处。“这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我们希望通过它,让更多人了解澳门的历史与文化。”澳门口述历史协会副会长陈淑怡说。
行人从中国第一座西式剧院——岗顶剧院前走过(12月7日摄)。新华社发(张金加摄)
在澳门历史城区,常常会与各式建筑不期而遇,中国第一座西式剧院——岗顶剧院就是其中之一。
剧院外墙以绿色粉刷,间以白色的饰条,再配以墨绿色的门窗及红色屋顶,在岗顶前地一片以黄色为主调的建筑中显得独立鲜明又不失和谐。剧院内部的装饰简约典雅,曾配备先进的舞台设备,是当时欣赏音乐会、歌剧和戏剧的主要场所。
这座剧院在回归后经历过一次大规模修复,特区政府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貌,是澳门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
近年来,为了更好延续老建筑的生命,特区政府不断开拓文化设施空间及文物景点作为演出场地:在岗顶剧院举行“法朵之夜”音乐会、在郑家大屋举办环境舞蹈剧场……
“这些文化项目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也让老建筑重新焕发活力。”特区政府文化局工作人员周剑明说。
游览澳门历史城区,不仅是眼睛和心灵的享受,还是味蕾的盛宴。幽深的巷子里隐藏着无数“宝藏”。猪扒包、葡式蛋挞、杏仁饼……这些美食都能让游客感受到中外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顺着一缕清悠的茶香,便能邂逅一家百年老店。房梁上一块略带斑驳痕迹的木质招牌上写有“英记茶庄”四个大字,店内空间不大,布置得古色古香,几排整齐的货架上陈列着普洱、铁观音、茉莉花茶等多种茶叶。
“我们一直做平价好喝的茶叶,延续记忆中的味道。”英记茶庄的传承人卢石麟说,如今时代发展很快、新产品很多,之所以坚持做传统的味道,是因为“时间证明了老味道存在的价值”。
这家茶庄所在的十月初五日街,是澳门历史城区中最具生活气息的地方之一。无论是传统的糕点铺、手工艺店,还是街边的饭馆、零售店,都散发着浓郁的市井气息。
卢石麟已经在这里生活了66年,他认为这栋老房子如茶叶一样“有传统的味道”。对众多像卢石麟这样的澳门市民来说,历史城区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特区政府通过修复和保护这些老建筑,推动历史文物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居民和特区政府共同做好老屋子的保护工作对我们的片区很有益,对推动旅游发展也会起到积极作用。”卢石麟说。
在今年4月举办的历史片区活化项目介绍会上,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欧阳瑜表示,特区政府正逐步打造澳门历史片区作为澳门独特的文旅目的地,实现以文化带动关联领域深度融合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让不同行业共同受惠。
“我们会进一步完善澳门世遗建筑的保护机制。”特区政府文化局局长梁惠敏说,澳门正在致力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在澳门历史城区,无论是历史爱好者、美食探索者,还是寻求灵感的文化工作者,都能收获一份独特的惊喜。(新华社记者孟佳、郭雨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丨漫步澳门历史城区 触摸文化交融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