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雷山县利用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当地村民增收。图为小游客在白岩村玩耍。
本报记者 伊 霄摄
湖北武汉黄鹤楼景区。
本报记者 张武军摄
陕西省西安浐灞国际港丝路会客厅的文创商品中心内,游客在选购文创产品。
本报记者 张武军摄
四川省邛崃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华珍正在展示藏羌织绣。当地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文旅融合。
本报记者 陈 斌摄
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乌素特(水上)雅丹地质公园风光奇美,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游览。
本报记者 陈 斌摄
陕西渭南华山东峰云海景观美如画卷,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游览。
本报记者 张武军摄
湖北十堰郧西县上津古城的文化街区——肆街。近年来,经过保护修缮,这片历史文化街区成为热门景点。
本报记者 张武军摄
江苏无锡杨氏农业专业合作社内,工人在采摘水蜜桃。近年来,当地依托水蜜桃等特色产业打造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
本报记者 张武军摄
辽宁丹东大鹿岛是中国海岸线北端的海岛。近年来,当地推进“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岛建设,让海岛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区。
本报记者 陈 斌摄
游客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盐湖天空壹号景区游玩。
本报记者 陈 斌摄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图为晨光中的丹江镇村落风光。
本报记者 伊 霄摄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形成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成为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旅游业从小到大、由弱渐强,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
近年来,多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元素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旅游元素释放文化产业经济价值,文化和旅游融出新天地、释放新活力。
2024“光影中国”影像采风行团队深入湖北武汉、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陕西渭南等地,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展现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实践。
行走在广袤大地上,感受千年文脉的深厚底蕴,人们在领略美景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文旅融合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力量,一幅幅文化美、旅游旺、百姓富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
(本报记者 李卓尔)
《人民日报》(2024年12月16日 第 29 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光影为笔 绘文旅融合新画卷(新时代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