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的名字蕴含了不同的意义,有的根据大小、深浅等直观特点约定俗成,有的记录了历史变迁或文化传承,还有的和当地风土人情、语言特色等息息相关
青海湖、白洋淀、乌梁素海、纳木错……我国湖泊资源丰富,那么,你知道吗,这些湖泊的叫法为什么不相同?湖泊又是怎样命名的?
湖泊在古代多称为“泽”。比如“九泽”,就是上古时期9个大的湖泊。
现在的命名中,面积较大的湖泊多称为“湖”“泊”等,面积小而湖岸线流畅的湖泊多称为“塘”“潭”等。湖、泊含义相近,指陆地上聚集的大水面。湖的本义,是陆地上长满了水生植物的大水体。我国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中,近一半都是以“湖”为名,例如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还有青海湖。
湖泊的名字蕴含了不同的意义,有的还藏着让人读懂它的“暗号”、了解它的“线索”。
不少名字,是根据大小、深浅等直观特点约定俗成的。在我国东北地区,河流冲刷形成了冲积平原,发育成众多小型湖泊,称之为“泡”或“泡子”,其特点是湖面小而湖水浅、有的矿化度高,湖盆坡降平缓、现代沉积物深厚。在我国东部,一些较浅的淡水湖泊被称为“淀”或“荡”,最为人熟知的,是位于华北平原的白洋淀——这个浅水湖泊群,由143个湖泊组成。
还有一些湖泊的名字,则记录了历史变迁或文化传承。位于江西的鄱阳湖,古称彭蠡泽、彭泽、官亭湖,南北朝时期湖泊开始向南迁移扩张,至隋朝扩张至鄱阳县城附近,称之为鄱阳湖。洞庭湖在历史上的名称颇多,比如九江、五渚、三湖和重湖等,“洞庭”之名据传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泊中有洞庭山而得名。
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湖泊命名还和当地风土人情、语言特色等息息相关。这些,都直观反映在名称上。
在我国,不少省份都有以海命名的湖泊,如北京的什刹海、内蒙古的乌梁素海、甘肃的尕海、新疆的布伦托海、四川的邛海等。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河流和地下水容易向汇水洼地中心积聚,从而发育成众多的内陆湖泊。蒙古语称之为“诺尔”“淖尔”。在内蒙古,以此为名的湖十分常见。在新疆,曾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的罗布泊,当地人称之为罗布淖尔。
青藏高原是我国湖群最密集的地区。在藏语中,湖泊的读音为“错”,比如众所周知的纳木错、羊卓雍错等。有些湖泊的名字,还在“错”的基础上加了修饰,如“仁错”,藏语译为“山湖”,指的是一面较开阔、其余靠着山的湖泊,如“格仁错”“昂拉仁错”等;又如“雍错”,在藏语中是碧玉似的湖,有当惹雍错、玛旁雍错等。此外,藏语中还专门设有对盐湖的称呼,叫作“茶卡”,意思就是盐湖之滨,最典型的要数茶卡盐湖。
然而,有些时候,湖泊的命名并没有统一规则。比如,同在云南的滇池、洱海和抚仙湖,地理位置及面积大小接近,却有着不同的名字。这或许和历史人物的一次即兴发挥有关,和不同时代背景的民俗风情有关,和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的地层演变有关。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 薛滨,本报记者姚雪青采访整理)
《人民日报》(2024年12月30日 第 14 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湖泊是怎样命名的?(把自然讲给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