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4日拍摄的“V”字型“胜利树”。(遵义会议纪念馆供图)
遵义会议召开,已整整90年了。然而,当看到“胜利树”的新闻时,忽然觉得历史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那是贵州遵义柏公馆东侧的一棵槐树。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遵义会议会址。在二楼走廊,一位工作人员指着那棵枝繁叶茂的槐树告诉总书记,这棵树遵义会议时就有了,当年是一棵小槐树,现在已经长成大槐树了。
习近平微笑着点点头。临别时,他对讲解员说:“你讲得很好。要给大家好好讲,告诉大家我们党是怎么走过来的。”
2015年6月16日下午,习近平在参观遵义会议会议室时,向墙上的遵义会议参加人员照片深情凝视。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1935年1月,中央红军甩开“追剿军”,攻克占领了黔北重镇遵义。柏公馆的房间宽大、集中,便于警卫,总司令部机关就设在了这里。
仗怎么打?路往哪走?当时,中央红军内部一直在争论。1934年12月中下旬,短短半个月,接连召开了3次会议:从老山界到黎平,从黎平到猴场,军事指挥问题是争论的焦点。紧接着,又召开了遵义会议。
会议在柏公馆二楼举行。20名与会者在不到30平方米的小客厅里激辩了整整3天。经过一系列调整,会议纠正了“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召开遵义会议时,朱德夫人康克清就住在柏公馆二楼。让她记忆深刻的是,推开房间里的窗户,看得到外面一棵碗口粗的小槐树。槐树无言,却见证了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一棵普通的树,由此有了特殊的意义。
上世纪70年代末,为确认朱德夫妇在遵义会议期间的住处,有关单位派人去拜访康克清。康克清问:“那棵槐树还在吗?”正是通过这棵树,最终确定了他们的房间所在。
贵州遵义柏公馆东侧的槐树。(图源:人民网)
有人说,记录历史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文字,一种是文物,第三种就是古树。现在,几乎所有与遵义会议会址有关的图片、影视或美术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棵槐树的身影。
经过风雨洗礼,这棵槐树已另发新枝。新发的枝桠与老枝共同生长,形成了一个“V”字,被人们称作“胜利树”。如今,许多人在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留影时,会在“胜利树”下比一个“V”的手势。
现在,这棵槐树依旧苍劲挺拔、顶天立地,如战士一般,忠实地守护在遵义会议会址的一侧。
文/钟祺、静玄
视频制作/张少鹏
鸣谢/遵义会议纪念馆
来源:学习小组微信公众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学习小组】那棵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