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4年是张震将军诞辰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当年11月发文《能参善谋的百岁开国将军张震》,“谨以此文向广大读者叙述百岁开国将军的戎马生涯。”
文章称,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一生中两受军衔,1955年授予中将,1988年授予上将。战争年代曾6次负伤,从统战战场到抗日战场,张震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被部队指战员誉为“能参善谋”的好领导。
文章表示,1992年10月19日,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在北京举行,选举产生了中央新的领导机构,张震当选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同日下午,邓小平同新当选的党中央领导同志在人民大会堂与出席中共十四大的全体代表见面并合影留念。见面时,邓小平特意走到张震跟前,握着张震的手,亲切地问了他的近况,反复交代要协助军委主席江泽民,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军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好,保证各级领导权掌握在忠于党的路线的同志手中。
全文如下:
张震
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1914年10月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一生中两受军衔,1955年授予中将,1988年授予上将。历任红军营长、团参谋长,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师参谋长,华中野战军第九纵司令员兼政委,第一兵团和第三野战军参谋长,解放后,任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军事科学院院长、解放军总参谋部参谋长,国防大学政委,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战争年代曾6次负伤,新四军时期在彭雪枫的领导下战斗和生活,从统战战场到抗日战场,张震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被部队指战员誉为“能参善谋”的好领导。今年是张震将军诞辰100周年,谨以此文向广大读者叙述这位还健在的百岁开国将军的戎马生涯。
黄克诚亲点张震任作战参谋
1930年5月,张震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在第二纵队直辖的特务大队当宣传员,经过攻打平江、大冶、岳州等战斗的考验,1930年8月,张震参加了第二次攻打长沙的战斗。
在这次战斗中,他所在的攻城部队考虑到敌军阵地地雷密布,电网林立,有人想到借用战国时“火牛破阵”的办法攻击敌阵。张震奉命把尖刀磨锋利绑在牛角上,又找来旧棉花浇上煤油,捆到牛尾巴上。夜晚,攻阵开始了,张震和战友们举起火把,将牛尾巴上浇了煤油的棉花点燃。逼着火牛前去趟地雷,冲铁丝网。然而,火牛未入敌阵,即遭到敌人机枪的疯狂扫射,冲在前面的牛,中弹倒下或负伤狂奔,有的连铁丝网的边也没碰上,就纷纷后窜,反而乱了自己的阵脚。后来张震经过分析,深有感触地说:战国时期是冷兵器,现代是热兵器,时代及条件都变化了,简单仿效怎么能成?!“火牛破阵”未能成功,张震和战友们没有气馁,继续包围敌人,坚守阵地。同敌军对峙10多天后,9月12日,红军撤围长沙。10月,张震随部参加了江西临江镇战斗。他三进三出临江镇,在战斗中奋勇争先,休整时严守纪律,在火线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7月,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张震任红十团三营代理营长,防守蜡烛形阵地。敌我相距只有四五百米远,八连阵地与敌军只隔一道小山沟。张震派出联络员深入敌阵开展统战工作,在“穷苦人不打穷苦人”的口号下,双方商定互不射击,当敌督战队蓝衣社上来后,对方就朝天放枪;不仅如此,双方还在山沟里开过一次不带枪的“联欢会”。
有一天,对方阵地的白军喊道:“红军弟兄们,你们辛苦了,我们来接防啰!”同时还听到对方修路的声响。张震分析这是一种暗示,他一面命令部队进入阵地,一边报告团部请求支援。团部立即调来两挺机关枪。果然,第二天拂晓,敌军两三个团向我十二团五连防守的阵地发起进攻。红五连打得很英勇,大部壮烈牺牲。随后,敌又向蜡烛形阵地疯狂攻击,先是派飞机狂轰滥炸,后用大口径重型山炮直接摧毁我方工事。营指挥所被打塌了,电话线也断了。张震爬出交通壕一看,只见敌军密密麻麻像潮水般涌向三营八连前沿阵地。张震指挥该连奋勇还击,打退了敌军一次又一次的冲锋。然而,敌军炮火越来越猛,以两个团的兵力蜂拥而上。张震决定调七连实施反冲击,八连指导员奋勇地从工事里冲出来,与七连密切配合,终于把爬上我阵地的敌人消灭了。激战至下午,三营弹药耗尽。就在张震把全营剩下的人都集中起来,准备同敌人作最后的搏斗时,三营接到撤出战斗的命令,张震率部转移到驿前地区。这时,敌集中兵力向驿前猛扑。张震奉命带一个连去支援友军,途中与一股化装成红军的敌人遭遇。战斗中,张震右臂中弹负伤,加上又发疟疾,团部将张震送往后方医院治疗。一天,师政委黄克诚到医院看望伤员。见到张震说:你就是张震吗,你在前线打仗不但勇敢,还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小伙子了不起呀。便点名要张震跟他回前方,任十团作战参谋。
在长征中度过人生中最艰苦的青年时光
1934年10月17日,红军从于都河畔出发,通过浮桥,离开了战斗多年的革命根据地,踏上了漫漫长征之路。
当时,张震在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团当作战参谋。第十团同兄弟部队共同奋战,攻占了新田、古陂,西渡桃江,突破了敌军的第一道封锁线。接着,第四师以第十一团为前卫,向白石圩前进。
这时,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突围的战略意图,便调集各路“追剿”军共25个师近30万人,前堵后追,并利用湘江作屏障,在江边修筑碉堡,构筑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潇水以西地区。11月25日,第四师奉命向敌湘江防线界首段前进,抢占这一要点,第十团是前卫团,第三营是前卫营。这时,张震回到第三营任营长。27日,第三营到达湘江岸边。次日渡江进至界首,驱逐了反动民团,并掩护工兵于当日架设了浮桥。团长沈述清渡江后,命令张震将部队部署在光华铺一带,向兴安方向警戒,从南面坚决阻住敌人,保证后续部队安全渡江。
光华铺地势比较开阔,一面临江,在桂(林)全(洲)公路旁,距界首只有几里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中央机关、军委纵队和兄弟部队都要从界首渡江,所以,第三营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扼守光华铺阵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张震将第七连部署在公路东侧的一座小山上;第九连配置在公路西侧的小树林中,各配了两挺机枪,以封锁公路及其两侧;第八连为预备队,准备随时增援。营部在大路旁的一座破庙内。29日深夜,发现部队对面有密集的手电灯光,有部队沿湘江边运动。张震即令加强前沿警戒,同时将情况报告了团长。团长认为,湘江边是一个空隙,遂令一营进至江边防御。果然,敌军利用我防御结合部正在逐步渗入。双方在黑暗中接火,展开混战。战斗中从俘虏口中查明,敌军是桂军第七军独立团和第十五军第四十五师一部。张震当即派第八连出击,但敌人越来越多,双方激战后形成对峙。
30日凌晨,国民党桂系第七、第十五军各一部又向我光华铺阵地发起猛烈攻击。能否坚守住光华铺,关系着党中央、中革军委和后续部队能否顺利地渡过湘江。在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部队自30日凌晨到12月l日,不惜一切代价,在光华铺与敌展开殊死搏斗。团长沈述清英勇战死在湘江畔,上级决定由师参谋长杜中美代理第十团团长。他赶到指挥所不久,也在下午的一次阵前反冲击中饮弹牺牲。团政委杨勇闻讯马上接替指挥。他打仗从来奋勇当先,几度危急之时,都是他带领全团坚决实施反击,守住了阵地。张震的第三营也打得非常艰苦,第七连连长谢兴福在上午的战斗中负了伤,一直坚持指挥,中午又不幸身中数弹,英勇捐躯。全营指战员前仆后继,视死如归,因伤亡过大,一度被转为团的第二梯队,稍事休整后又投入战斗。敌我双方都没有工事作依托,在江边来回“拉锯”,反复拼杀。晚上,红五师赶到,但桂系的增援部队也陆续到达。面对优势的敌军,红五师也打得非常英勇,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就这样,和兄弟部队一起,完成了掩护中央机关和军委纵队在界首渡江的任务。
湘江一战,第十团共伤亡400多人,接近全团人数的一半,两任团长牺牲在这里。整个湘江战役,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突破了敌军的第四道封锁线。随后,张震随部队转战云贵川,爬雪山、过草地,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张震在红军中度过了他人生中最艰苦而又最难忘的大部分青年时光。
在窦村战斗中给日军以极大杀伤
1938年9月,根据毛泽东电令和周恩来、叶剑英指示精神,中共河南省委在竹沟组建了370多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30日在竹沟出发挺进豫东。10月11日在西华县杜岗与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先遣大队胜利会师,整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张震任参谋长。部队24日东渡黄河,跨越淮太路,26日行至淮阳城东北20公里处窦楼村附近宿营。
窦楼战斗是一个遭遇战,当时并没有准备打这一仗。游击支队于10月24日渡过黄河进入敌后,26日到达窦楼宿营,准备次日上午出发,继续向鹿邑方向挺进。27日清晨,刚刚吃过早饭,正准备集合出发,忽然听到哨兵的警戒枪声。张震赶忙登高一望,只见公路上尘土飞扬。日军有骑兵、有汽车,还有一些伪军正向窦楼扑来。彭雪枫到寨墙上观察后,即令直属队在寨内集合待命,各大队按宿营地展开部署。彭雪枫自己带领警卫连出寨侦查。张震随他一起带着部队到窦楼西南坟地,依托有利地形,散开正面打击敌人,支队东进抗日的第一仗就在这里打响了。
在这之前,日伪军经常出来抢掠奸淫,从未遇到抵抗,而今天,被我军阻击在此,搞得晕头转向,纷纷下马下车就地卧倒对我军射击,双方形成对峙。当时游击支队不少新战士杀敌报国的士气虽高,但毕竟是第一次参加战斗,心情有些紧张,在敌人还没有靠近时,就急于开枪,土枪的枪栓又拉不动,个别惊慌地叫了起来。张震赶忙命令部队就地卧倒,不要喊叫,敌人不到跟前不要开枪。张震还看到有个新战士在慌乱中连机枪也不会打了,他就接过战士手中的轻机枪向敌人扫射起来。苏联造的机枪非常好用,精度高,一下子就打乱了敌人的队形,同时也吸引了敌人的火力,他们集中向我军射击。因为部队密集,又要离彭雪枫远一点,不能把火力引向他,所以张震打完第一盘子弹没有转移阵地,当第二盘子弹刚打时,发觉右腿突然一麻木,一股热血冒了出来。他知道是负伤了,没有作声仍然继续射击,继续指挥战斗。这时彭雪枫命令第三大队从东南向西北敌后攻击,包围敌人。三大队副大队长吴守训同志是有名的神射手,他原在睢县地方团队带过兵,练就一副百发百中的本领。他带着部队冲上去,一枪就撂倒一个敌人。
日军正面攻击受挫,侧后又受夹击,就拖着尸体载着伤兵,仓皇逃窜了,这次战斗历时两个小时,毙伤日军10余人。打扫战场时,从敌人遗弃的军帽和指挥刀看,才知道击毙了日军一名少尉,名字叫林津。不可一世的敌人夹着尾巴逃回淮阳。
1946年2月21日,时任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的张震抵淮安参加华中分局、华中军区的高干会议。其时他负伤的右臂仍在隐隐作痛。乘休会之机,他去了一趟淮阴,到这里设备较好的仁慈医院上门求医。医生给他作了X光透视,说子弹横在肩胛之下,必须动手术取出来。张震感到“时局多变,大规模内战随时都可能爆发,还是等以后有时间再说”,婉谢了医师的好意。3个月后,战争果然来临。
就这样,这颗子弹在张震身上留了10个年头,伴随他度过了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和解放初期的艰苦岁月。张震调到北京工作后,才到医院动手术将子弹取了出来。他将取出的子弹交给夫人马龄松保存,作为留给孩子们最好的“遗产”。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开国中将张震:处理棘手问题不手软,严惩94年建国门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