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清晨,密林深处,武警“猎鹰突击队”一场实战化综合演练拉开战幕。狙击手窦晴川警惕地盯着前方,身旁的观察手程思源伏在一块山石后,操纵无人机升空展开侦察。
随着信号弹划过天际,特战队员们迅速向目标地域发起攻击。一辆辆反恐突击车飞驰而过,子弹精准命中目标,硝烟在雨后的空气中弥漫开来。不远处,“从这里走向战场”几个大字熠熠生辉。
“猎鹰突击队”是国家级反恐拳头部队。2024年4月,习近平主席给“猎鹰突击队”全体队员回信,勉励他们“努力锻造世界一流反恐特战劲旅,时刻准备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
殷殷嘱托,催人奋进。“猎鹰突击队”全体队员不断锤炼忠诚品格,加强实战化针对性训练,努力当好反恐拳头、坚决履行使命,向着奋斗目标砥砺前行。
“队员们努力把每种战术刻在脑海,把每个动作写进本能”
去年,在武警部队组织的“巅峰—2024”特战比武中,“猎鹰突击队”特战队员吴元昊带领小队,与来自40多个单位的数百名特战精英同台竞技,取得了团体总评第一名、4个课目第一的好成绩,被评为“尖刀特战小队”。
“虽然‘巅峰’比武结束了,但‘猎鹰’人向巅峰奋勇攀登的征途,永远没有终点。”吴元昊感慨道,“除了胜利,我们别无所求;为了胜利,我们一无所惜!”
走进“猎鹰突击队”历史馆,记者看到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在国际特种兵比武竞赛中夺得20多项冠军,被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军备战标兵单位”,先后有7人次获得全国全军表彰,10人次荣立一等功,18人次荣立二等功……成绩的背后,是他们日日夜夜的训练和坚守。
晨雾还未消散,一场实战化演练在京郊某地训练场打响。演练中,特战队员凭借精湛的技战术,顺利完成复杂条件下的多项训练任务。“训练不断贴近实战,才能在战场上游刃有余。”曾参加过反恐捕歼战斗的某分队指挥员张陵说。
参加演练的队员王能涛表示:“每一次训练都当作实战对待,每一次出击都要用尽全力,才能不断提升打赢本领。在数年如一日的刻苦训练中,队员们努力把每种战术刻在脑海,把每个动作写进本能。”
在营区内,时常能看到几名队员聚在一起热烈讨论,复盘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分享彼此的“小妙招”。“我们一刻不敢停歇,想把手中武器用到极致,把战术战法练到极致,厚积胜战实力,在未来战场上不辱使命。”特战队员方营说。
“为了更精准地把制约战斗力的问题‘揪’出来,队员们还轮流当起了‘蓝军’。从思维方式、战术手段、行动特点等全方位丰富画像,真正做到知敌胜敌。”“猎鹰突击队”参谋长介绍。
不久前,在某重大安保任务前夕,“猎鹰突击队”着眼任务实际,设置多个典型场景,就训练的难点反复研练,最终顺利完成任务。在一次次重大任务中,他们勇于担当、不负信任,交上一份份合格答卷。
“无论要流多少血、出多少汗,我们都会勇往直前”
去年盛夏,特战队员赵健所在的某特战分队赴西北参加演习。烈日炙烤着大地,晒到人打蔫,夜里室内温度也超过30摄氏度。分队12名战士挤在一个房间,热得睡不着觉。
高温下,战士们脸庞晒得黝黑,裸露在外的皮肤因强烈紫外线的照射,结了一层厚厚的痂。
一次实战对抗,队员们要顶着烈日完成高强度奔袭任务。队员韩善钰在冲刺最后200米时,右腿不慎撞上了崖壁。在体力透支和强烈疼痛的影响下,韩善钰腿部肌肉开始抽搐,但还是强撑着爬到了终点。
面对伤痛与鲜血,特战队员从不畏惧。“前行的路上也许会有很多困难,无论要流多少血、出多少汗,我们都会勇往直前。”韩善钰说,“只有全力以赴提高能力素质,守护好和平安宁,才能不负反恐拳头的称号。”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早已融入“猎鹰”们的血脉中。
那年5月,“猎鹰突击队”特战队员杨振代表武警部队远赴太平洋彼岸的某特种作战学校,参加特种兵集训。该校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特种兵学校之一,以训练贴近实战、考验严酷闻名,有“猎人学校”之称。
“没国籍、没姓名,代号‘3号’是我在集训队唯一的身份。”杨振回忆,第一次参加某项课目训练,杨振的身体被倒吊着淹入水中,长时间的倒吊灌水令他眼前发黑。
“3号,退出吧!”教官的话语深深刺激了杨振。煎熬与痛苦中,杨振给自己打气:“我代表着中国军人,决不能服输!”
历经磨砺,破茧成蝶。5个月的集训后,凭借坚韧的毅力、过硬的素质,杨振取得反恐课程第一名、狙击课程第三名、总分排名第三的好成绩,荣获“猎人勋章”。“愿用生命捍卫中国军队荣光,为祖国增光添彩。”杨振表示。
“在党和人民需要时,‘猎鹰’就是那出鞘的利刃”
“猎鹰突击,所向披靡!”“反恐利剑,为国而战!”京郊某训练场,“猎鹰突击队”特战队员呐喊声响彻天际。他们的脸颊上,豆大的汗珠止不住地滚落。
“3,2,1,出枪!”随着一声令下,特战队员们利落地掏出别在枪套里的手枪,抬枪、瞄准、扣动扳机……一次次出枪、瞄准,直到手臂紧绷发酸再收枪,一下午,这套动作不断重复。
训练过后,特战队员们摘下手套,20岁出头的年纪,却露出一双双“沧桑”的手。
日复一日的风吹雨淋、摸爬滚打,皮肤被日光炙烤得粗糙,身体许多部位都伤痕累累,两年前刚入队的年轻特战队员陈娇却自豪地说:“军人身上的伤疤,是勇敢奋战的‘勋章’。”
强军路上,年轻官兵是生力军。近年来,“猎鹰突击队”不断探索新型反恐特战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部队科技运用能力,确保赢得未来反恐作战主动权。
通过特战队员们不懈探索,部队里原创和改良的实用新装备随处可见:能同时具备图像采集、现场取证、实时传输等功能的机器人,在模拟街区战斗演练中大放异彩;遥控聚集武器平台、柔性聚能切割器、智能爆破装置,在搜排爆和反劫机演练中相得益彰……
创新力带来战斗力。无人机、穿越机在高空侦察搜索,军犬进行地面循迹追踪,特战队员驾乘着全地形突击车对“暴恐分子”展开清剿打击。在不久前举行的一场“人、犬、机”协同追剿训练中,队员们实现了快速制敌。
“只有不断学习钻研,争取新的突破,才能在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中立于不败之地。”“猎鹰突击队”部队长表示,“在党和人民需要时,‘猎鹰’就是那出鞘的利刃,一定不辱使命、一击制胜。”
“猎鹰,猎鹰,我是猎鹰,快似闪电迅如雷霆……”走下训练场,阳光洒在战士们坚毅的面庞上,他们步履铿锵,嘹亮的军歌响彻云霄。
(人民日报记者李龙伊,魏昶昊、高文状参与采写)
《人民日报》(2025年03月30日06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猎鹰突击 所向披靡(强军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