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资讯 > 国际新闻 > 正文

“慢”游内罗毕(旅人心语)

晨光熹微,薄薄的雾气从东非高原的红色大地上渐渐散开,橙红的阳光再次笼罩,内罗毕,这座热情的城市慢慢苏醒。

阳光热烈并不意味着天气炎热,路上的行人长衣长裤,羽绒马甲加短袖亦是常见的穿搭。丹麦女作家凯伦·布里克森早在《走出非洲》中就道出过这座恩贡山脚下城市的气质——海拔6000英尺,日出日落之际澄澈适意,入夜后寒意侵人。

内罗毕是肯尼亚的首都,也是东非地区最大的城市,这个名字源自马赛语词汇,直译过来为“冷水之地”,即指流经城市的内罗毕河。纵深的东非大裂谷与横贯的赤道在肯尼亚相交,因此,这里有着“东非十字架”之称。我站在内罗毕城郊远眺东非大裂谷,只觉脚下的大地向下坠去,悬崖之上的丛林葱郁,裂谷深处的草原苍莽,一同向两侧无限延伸。头顶的太阳和白云那么近,云朵的轮廓随风而变,投影到大地上,洒下浓淡不同的青绿。在裂谷底部,奥洛戈塞利叶遗址发掘出的河马腿骨告诉我,百万年前,这里也曾有一汪碧湖。

地貌的形成以万年为单位,内罗毕的城市文化也有一种hakuna matata(斯瓦希里语,译为“不用担心”)的松弛感。刚到达时,我在营业厅办理电话卡,便深刻体会到肯尼亚人的耐心。唯一的柜台前零散有几位顾客在排队,工作人员示意我坐下等待,时间一点点流逝,队伍好像仍保持原样。不知过了多久,正在我因等待的无聊而打起哈欠时,终于被工作人员叫了过去。办理业务时,我似乎弄清了等待的原因:工作人员非常细致地介绍每一种话费套餐,登记护照信息,开通账户,并详细讲解购物、转账、线上缴话费等功能的使用方式,让我在非洲也过上了出门无需带现金的生活。

对于习惯快节奏生活的人来说,接纳内罗毕的“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间的度量在一切身边事物中悄悄伸展,街道旁硕大浓密的三角梅争相吐艳,院墙内丛丛簇簇的龟背竹苍翠欲滴,抬头的瞬间,时间仿佛凝滞,我真切地看到阳光的形状。也是在这一刻,我才发觉,不是我要去接纳内罗毕,是内罗毕接纳了我。

这种对时间相对淡然的态度,也滋养了肯尼亚独特的手工艺文化。在内罗毕凯伦区的有机市集上,当地摊主用小刀一点点雕刻葫芦,绘上各种纹样(见上图,张明晓摄),或刻上野生动物的剪影。有的摊主会用废旧的杂志缠绕成大小、花色各异的珠子,再配上一些透明塑料珠,串成一条条独一无二的项链。你上前挑选,她们便停下手上的工作,向你介绍推荐,你走后,她们又拿起来继续慢慢制作。

不仅仅是传统手艺人,内罗毕的当代艺术家也很喜欢将废旧物融入绘画和雕塑创作。在库纳艺术园区,烟囱铁皮焊制成狩猎的雕塑,自行车链条缠绕成大象的骨架,炉火木炭绘制成画作上特殊的介质……任何材料都能在他们的手中重生,即便是废弃物,也值得被耐心对待。

这样的慢节奏来自什么呢?我想是大自然的呼吸吧。在东非大草原的旷野上,没有什么比野生动物更懂得安静,捕食者需要安静地、慢慢地等待,才能收获它的猎物。这样的节奏或许也蔓延到城市中,慢慢适用于眼下的一切。

我在东非大陆上记录这样的节奏,行文至此,抬起头,天色渐暗,云层渐厚,远处的恩贡山依旧绿意盎然,仿佛在向我慢慢靠近。我闭上双眼,听到了风声,闻到了湿润的泥土气息,我知道了,雨季马上来临。(张明晓)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12日17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慢”游内罗毕(旅人心语)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