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研讨班代表参观区域推广新教育实验示范区——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中学及东洲国际学校。
图②: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新教育小学,代表和小学生一起做艾草香囊,体验端午文化活动。
图③:在苏州昆曲博物馆,代表和“新教师基金”教改班的师范生体验昆曲艺术之美。
图④:江苏省苏州市新教育学校师生精心准备了不同语言的问候标语,师生与各国代表在标语前合影留念。新教育研究院供图
制图:陈静文
教师是教育之本。从2023年秋天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与苏州大学“新教师基金”共同举办“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教师队伍建设国际研讨班,旨在促进世界教育同行了解中国教育,为共建教育美好未来作出贡献。新教育实验横跨20多年积累的经验,正为更多国家提供可供参考的中国方案。
“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诺艾琳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去年10月,她第一次来到了中国。
两周时间的国际研讨班里,她与来自20个国家的其他43名教育官员、专家、教师一起,在长三角几所具有代表性的新教育学校里,近距离看到了中国教育新貌。
他们走进江苏昆山的千灯镇亭林小学,这里昆曲婉转,童声悠扬,在音乐教室和绘本室里看到了融合教育“让每一个生命都焕发光彩”的价值追求。
他们走进江苏苏州吴江区新教育学校,这里的“小先生们”充满自信,用一口流利英语向外国客人介绍当地历史文化,人工智能在教学中施展本领,老师通过分析数据获知学生掌握情况。
教育从来没有千篇一律的范式,但学生的笑容是一种答案。
“在这段学习旅程中我收获了很多,中国许多高中已经在课堂上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学生和家长也积极参与其中。从高中到大学,技术已经将中国的教育体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诺艾琳说。
肯尼亚肯雅塔大学的老师奥利维亚十分感慨,因为她亲眼见到的中国教育与她一直以来对中国的印象并不一样。
“说实话,以前我认为中国文化较为封闭,并不开放。但通过这次经历,我发现中国人非常友好,对新思想持开放态度。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一种值得学习和效仿的文化。”奥利维亚说。
参观学校的经历让奥利维亚非常兴奋,她对新教育实验中的“师生共写随笔”印象深刻。“我看到了老师对学生表现出的真诚关爱,这是教学和学习过程的起点,只有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传授知识。在一些课堂中,我们看到了师生一起写作,记录他们的教育故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这将决定教育能否走向成功。”奥利维亚说。
四个维度讲述中国教育经验
走进才会尊敬。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在获得“一丹教育发展奖”后设立的“新教师基金”,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教师队伍建设国际研讨班作为五大项目之一,至今已举办了两届,主办方从道德、社会情感和技术发展的角度探索支持教师成长的有效路径,以促进全球教育的知识共享与合作。
作为合作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主任张民选介绍,在国际研讨班的课程设计上,着眼于参与成员实际需要,课程更多集中在了解教育发展的过程而非单纯展示成果。
“新教育实验参与校不仅有发达地区的知名学校,也有许多分布于欠发达地区,有不少乡村学校,也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这些都是很好的载体,我们向外国教育工作者展示中国乡村学校的实际案例,帮助他们理解如何从最基础做起建设教育体系。我们的策略是规划优先、人力资源优先、财政优先,逐步实现教育目标。”张民选说。
研讨班设计从“闻”“思”“浸”“悟”四个维度讲述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及教师教育发展经验,介绍新教育实验教师成长的“吉祥三宝”——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交往的操作路径与方法。
“闻”——聆听学术讲座、参与学术沙龙,收获的是理论与认知。
“思”——通过工作坊形式,探讨共同面对的教育挑战与问题,学员们共同思考、共同论证,畅所欲言,共同找到教育面向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浸”——进校参观,眼见为实。
“悟”——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理解中国教育经验背后蕴含的深层逻辑。
多名研讨班学员表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有中国强大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支撑,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是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实现的。
有些学员还成了中国书店迷,走到哪里都在找书店,希望购买全套的中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国的数学、物理、化学、科学等理工科目教材和教师用书,甚至还有学生练习册。
2023年暮秋,在上海和江苏苏州、南通等地的新教育实验学校走完一圈的乌兹别克斯坦教师培训官员阿布杜贾利洛夫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我亲眼看到了中国在国家层面上对教育的大量投资,这让我深受启发,我希望我的国家也能效仿这样的做法。要实现这一切,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理念、教育管理和学习环境,我们将汲取上海通识教育、教师素养培训、新教育实验倡议,并将其运用到乌兹别克斯坦的教育改革中。”
通往更深更远的教育合作之路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去年10月底发布的《2024年全球教育监测报告》,自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以来,全球入学儿童和青年人数增加了1.1亿人次,入学儿童人数创历史新高。但与此同时,全球仍有超2.5亿学龄人口失学,失学人口较2015年仅减少1%。不同地区间教育差距尚未弥合,低收入国家有33%的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失学。
来自缅甸的校长张永生对此有切肤之痛。
“你们很难想象,我有多羡慕你们的学生可以在这样和平安宁的环境下学习。在我的国家,有时我连自己学生的人身安全都很难保证。”在缅甸,张永生创办了一所有3000多名学生的学校,但受困于当地政局动荡,在国家经济落后及战争的双重打击下,他的学校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希望未来能有机会邀请中国的新教育专家到缅甸传授教育经验,家长也都可以参与进来。家长更需要了解整个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要懂得未来用什么方式教育孩子。”张永生说。
2024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教师队伍建设国际研讨班结束后,缅甸、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斐济等地代表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合作意向,包括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举办教育交流年会、与所在大学开展合作等。同时,斐济、塞浦路斯等国及国际教育组织代表与苏州大学“新教师基金”进一步探讨了包括学生交流、学术交流及合作办学等事宜。
“巴基斯坦马利尔科技大学向我们提出双边合作意向,希望通过引进新教育体系,促进大学系统的教育变革。我们已提出与巴基斯坦马利尔科技大学的双边合作意向,希望能进一步推动双方在教师互访、联合培养、科研合作等方面达成实质性合作协议,并逐步拓展到与其他‘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高校和教育机构的多边合作。例如,开展联合学位项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专业人才;设立国际教育合作研究专项基金,鼓励双方教师共同开展教育领域前沿课题研究,为全球教育创新贡献力量。”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新教师基金”秘书长郭小月说。(熊 建 孙亚慧 俞雪琪)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5月15日 第 09 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走向世界课堂的东方讲义(新教育实验的育人之路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