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当代中小学生心中的偶像?
“我的偶像是屠呦呦奶奶!”山东平度女孩万琪高分填报药学专业,只因心中有个梦想:学习屠奶奶治病救人、造福人类,未来为科研进步和脑血栓治疗方案作出贡献。
“钱学森爷爷冲破封锁回国效力”“南仁东爷爷在贵州深山里造出‘天眼’”……河北秦皇岛市海港区建设路小学开设校本课程,引导学生追慕科技之星。在最近一次“谁是你心中的偶像”问卷调查中,学生选择科学家的比例大幅增加。
“杨院士,可以给我签个名吗?”“我也要!”“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首场讲座刚一结束,意犹未尽的同学们纷纷上前,围拢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德仁身边,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秒变“追星”现场。
当代中小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源自对国家发展、科技进步的感同身受。当空间站成为“太空课堂”,当智能设备成为学习“助教”,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创新创造,便成为孩子们科学课上的讨论、作文本里的梦想。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将科学家树为“顶流明星”更具时代意义,激励着青少年以创新为帆,以知识为桨,在个人梦想与家国命运的同频共振中,自信驶向民族复兴的未来。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正确的榜样教育不可忽视。一代代科研人员在航空航天、人工智能、芯片研发等领域持续攻关,把“卡脖子”清单逐一变为科研成绩单,推动中国这艘巍巍巨轮行稳致远。只争朝夕、埋头苦干的背后,不仅是科技实力的跨越,更是精神火炬的传承——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必将传到年轻一代手上,激发出更多“长大后我要成为你”的壮志豪情。
让科学之光照亮成长路,需各方凝聚合力。在科学启蒙路上,家长可通过共读科普绘本、观看纪录片等,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学校作为科学教育主阵地,既要强化科学教育课程设置,又要提高科学类课后服务比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全社会要一起为青少年搭建更加广阔的科学教育空间,动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等开放所属场地和资源,引导企业为薄弱地区、薄弱学校援建科学教育场所,营造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唯有形成共识、一体推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才能让爱科学的种子真正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青少年的价值追求,不仅直接影响个体的成长,更关乎国家与民族的未来。真正的追星,不是沉溺于名人的光环,而是汲取其身上的精神力量。当科学家成为校园里最闪耀的明星,科学家精神成为同学们心中的指路明灯,越来越多青少年才能读懂“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执着,领悟“把个人奋斗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家国情怀。事实上,除了心无旁骛的科学家,还有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坚守一线的基层工作者,每一位为国家、为人民默默奉献的奋斗者,都值得崇敬。每一位追梦人的拼搏努力,共同构成新时代最生动的育人教材,汇聚起时代前行的磅礴力量。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当代青少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需要每个同学在追逐榜样的过程中,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增强国之能,靠近光,成为光。(吴 丹)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20日16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长大后我要成为你”(教育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