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资讯 > 国际新闻 > 正文

用行动传递爱与尊重

5月18日,山东省青州市古城景区举办全国助残日活动。图为游客在选购由残疾人制作的手工艺品。

王继林摄(人民图片)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聋哑学校举办的手语公益大课堂上,大学生志愿者学习手语。

李凯摄(人民图片)

在山东省胶济铁路青岛博物馆,国铁济南局青岛客运段助盲志愿者引导来自潍坊盲校的孩子与车站服务机器人互动。

王海滨摄(新华社发)

今年5月18日是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主题是“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在这个温暖的初夏,社会各界携手共同关心、支持残疾人群体,用行动传递爱与尊重。

近年来,在全社会的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下,在科学技术的赋能下,越来越多残疾人自立自强,奋发有为。许多网友为此点赞。有网友评论称,新时代,中国的残疾人群体正以梦想为伴、与时代同行,用顽强奋斗把一个个美好梦想变成现实,在逆境向前中绽放光彩。

向善之力

助残活动暖意涌动

连日来,全国多地开展丰富多样的助残活动,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创造残疾人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人民网发布新闻关注各地对残疾人就业增收的帮助。报道称,音频设计师、数据标记员、快递企业客服、药店营业员、咖啡制作学徒……17日下午,全国残疾人专场公益招聘会在北京五棵松万达广场启动。现场60余家企业提供300余个岗位,涉及零售、餐饮、加工制造、互联网等多个行业。放眼全国,近日,各地残疾人专场招聘会创新模式,受到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欢迎。在内蒙古包头,50家企业携796个适残岗位开展就业政策宣传和招聘;在湖南长沙,招聘会通过多个线上平台同步直播带岗,主播和手语老师实时互动,让无法来到现场的求职者也能了解岗位信息……“就业是残疾人的一道关。”中国残联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培训处工作人员何萍说,“就业环境持续发展,残障朋友将更好满足心理和社会支持需求、实现人生价值。”

新华网发布新闻关注中国残联、全国妇联等五家单位实施的残障妇女就业增收项目“美丽工坊”。报道称,2023年起,大量非遗文创从“美丽工坊”产出,为残障女性织就了美丽的梦想。中国残联12日面向社会公布全国第二批“美丽工坊”名单,70家机构榜上有名。“美丽工坊”旨在通过选拔和扶持一批适宜她们就近就便或居家就业的手工制作企业或机构,专为残障女性赋能。本次公布的70家,加上2023年首批公布的55家,全国已有125家“美丽工坊”,较规划扩容25%。截至目前,“美丽工坊”已带动残障女性灵活居家就业超1.24万人、机构就业3359人,超出原定目标。参与妇女2024年人均增收1.58万元,机构平均增收111.13万元。

央广网关注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在该县人民广场举行“全国助残日”系列活动。报道称,文艺汇演上,惠水县特殊教育学校、贵州盛华职业学院(盲人音乐学院)的孩子们登上舞台,用充满活力的舞姿,展现了残疾人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掌声与感动交织成温暖的海洋。活动现场,18家残疾人工作列席成员单位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扶残助残宣传活动,让温暖触手可及。“公益不是独行路,而是万人灯。”阳光公益助残协会理事班泽锃表示,在接下来的公益事业中,将多措并举为残疾人办好事、送温暖。

科技之光

助残服务更加精准

语音合成让视障人群重拾阅读乐趣,AR眼镜辅助听障患者“看见声音”,智能假肢让肢残人士手随心动,脑机接口助力截瘫患者“心想事成”……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传感器、神经生物学等技术的发展,科技成为帮助残疾人克服身体障碍、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参与度的重要手段。

人民网发布新闻关注科技成果带来的残障友好解决方案。报道称,智能仿生手、AI语音交互轮椅、无障碍居家改造系统……5月16日,四川成都全国助残日主场活动现场,21家助残科技企业展示展销,数十款前沿科技辅具集中亮相。“这款义肢不仅可以快速响应,还能完成很多精细动作。”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右腿的卿静文,来到现场演示智能仿生义肢。“我们希望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残障人士融入社会的门槛。”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王勇说。成果转化提供更多残障友好解决方案,彰显科技助残的力量与温度。

新华网关注智能技术对盲人朋友出行的帮助。报道称,在广西全国助残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专为盲人朋友设计的智能眼镜可规划出行路线,将采集的视觉信息迅速转为语音提示,清晰告知障碍物的距离和方向;智能机器狗可精准导航、预警危险,还能灵活执行指令完成蹲坐、越障、物品运输等动作。“我们正联合科技企业开展智能机器狗专项驯化工程,计划通过AI技术创新,将其打造为新型智能导盲犬。”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主任谢江斌介绍。

环球网发文关注科技革新辅具产业。报道称,辅助器具是残疾人融入社会的“桥梁”,近年来,在政策红利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下,国产辅具正打破困局。《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推动产业升级,2024年福祉博览会上,国产假肢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1/3,性能却可与之媲美。脑机接口、AI外骨骼等前沿技术加速落地,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发的AI外骨骼机器人,已帮助下肢残障人士实现自然行走,而智能导盲犬在杭州亚残运会的应用,则标志着国产辅具在场景化服务中的突破。

自立之歌

奋斗书写生命华章

面对身体的不便和生活中的困难,很多残疾人自强不息,在奋斗中书写生命华章。他们的精神令广大网友感动。

人民网发文关注榜样的力量。报道称,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于5月16日下午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参加首场报告会宣讲的全国自强模范、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18日下午分别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面向师生开展事迹宣讲,会场上不时响起热烈掌声。“灵魂的光芒永恒闪耀,精神力量能跨越一切障碍。”坐在轮椅上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学生沙瑞欣说,“宣讲团成员的经历让我深受触动。尽管先天或后天被‘关上了一扇门’,但我们仍然能学习、逐梦,诠释生命的完整意义。”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生胡靖悦在宣讲报告会后说:“全国自强模范克服障碍取得成功,他们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不肯服输的拼搏精神,是我们青年学习的榜样。”

央视网发文礼赞自强精神。报道讲述了一个故事,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2024年巴黎残奥会获得金牌数最多的运动员蒋裕燕分享了自己的游泳经历与人生故事,现场的学子们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鱼有一条尾巴,我有一条腿。我投入了自己的青春,只为做好一件事,那就是水花飞溅中,坚定地划向人生的前方。”蒋裕燕说。一场车祸让蒋裕燕失去了右臂和右腿,当学生问她怎样才能走出人生困境,蒋裕燕说:“身体有残缺其实并不可怕,大胆去尝试,你能做到的远比想象的更多。”

残疾人朋友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了无数网友。网友“企鹅小姐”说:“独立自强的残疾人朋友,活跃在工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条战线上,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要为他们点赞。”网友“小南的数学题”说:“他们身处逆境,却从不向命运低头;他们有的靠劳动技能增收致富,有的以艺术才华点亮人生,有的用体育精神超越自我……残疾人朋友以他们独有的姿态,向我们展示了坚强者的自信、奋斗者的风采。”(记者 杨俊峰)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5月23日 第 05 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用行动传递爱与尊重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