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市推进智慧养老院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提出,到2025年底,全市至少建成100家智慧养老院。目前,前两批已建成70多家。
这些智慧养老院,应用了智能床垫、智能洗衣房等新设备,还参与研发配药系统、辅抱式移位机器人等,保障老人安全,提高运营效率;护理员也得以腾出手来,给予老年人更周到的照料。
设备添智能
床垫和吸顶灯可监测突发情况
“324房2床王明香老人,血压异常,请立即前往照看!”
深夜,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杨养老院,值班护理员赵占萍一收到手机上的警报信息,就立刻赶到老人床前。第一时间监测到血压异常的,是铺在老人身子下面的智能床垫。与此同时,老人家属的手机上也收到相关信息。
当晚,老人被紧急送医。在智能化系统的呵护下,有脑梗病史的王明香得到了及时救治。
在金杨养老院,像智能床垫这样的智能化设备还有不少。走进养老院,一块硕大的电子屏矗立在大堂中央。这个名为“智慧养老驾驶舱”的信息系统,实时显示着入院老人的监测状况,并能清晰地标出各类风险发生的位置、时间和处置状态等。
金杨养老院院长陈雪介绍,如果说“智慧养老驾驶舱”像掌控全局的“大脑”,那么遍布各处的智能化设备,就好比向神经中枢反馈各种信息和感受的“眼睛”和“肌肤”。“洗手间、浴室是老人容易摔倒的重点区域。这个装在吊顶上的吸顶灯既能照明,也能作为‘电子雷达’,监测老人摔倒等突发情况。”陈雪说。
在世博家园养老院,智能洗衣房系统上线后,衣物、被褥等实现自动分拣,“洗衣工岗位需要的人力少了,可以补充到其他岗位。这类新技术帮养老院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世博家园养老院院长袁熙婕介绍。
老人的用药情况,过去得靠护理员用手和笔记录,再打电话通知家属到医院配药,过程繁琐且容易出错。这两年,世博家园养老院自主研发了配药系统,能实时监测老人的用药情况,并自动将配药信息发送给家属,方便的同时也保障了老人的用药安全。
“通过科技赋能,提升养老机构运营效率,优化养老机构的服务供给,这是上海建设智慧养老院的初衷。”上海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副处长李苏晋表示,上海将强化科技养老产品在养老机构中的应用推广,拓展更多智慧服务应用场景,畅通数据渠道、提升数据价值,打造更加专业、高效、丰富的智慧养老院集成生态,为其他城市提供探索经验。
服务更周到
适老化产品成为护理员好帮手
养老院开展智能化转型后,金杨养老院护理员陈菊秀感觉轻松不少。
在为96岁的钟健美老人清洗身体时,陈菊秀只要按下按钮,辅抱式移位机器人就会自动降下“手臂”和“脚撑”,将老人从轮椅上抱起,并转移到洗浴间。
这款由金杨养老院和科技企业共同开发的辅抱式移位机器人,很受护理员和老人欢迎。“帮下肢无力的老人挪身,很不容易。有一回,一个体重180斤的老人握着床上的护栏借力,护栏都拉断了也没起来。最后,4个护理员一起使劲儿,才把老人抬起来。”陈菊秀说,现在一个人就可以为老人挪身、清洗,省力气,风险也小。
金杨养老院所属的上海浦惠养老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目前管理着16家养老机构。“养老院智能化是管理和服务的必然需求。”公司党总支书记高万杰说,以金杨养老院为例,入住老人238名,而53名护理人员的平均年龄也在50岁左右。
“人手不足、护理员年龄偏大,是我们面临的难题。借用科技的力量,把繁琐、重复的工作交给智能化设备,护理员可以为老人提供更多个性化、精细化的服务,更好关切老人的精神需求。”高万杰说,公司以金杨养老院为试点开启智能化转型,形成了一套智能化、高效率的管理模式。
95岁的何君勉是智慧养老院最早一批入院老人之一。“现在护理员有更多时间陪我们聊天,服务更好了。”何君勉说,智能化改造后,床头摇铃变成了可视化的呼叫铃,联系护理员更方便。
考察了智慧养老院之后,原本不想住养老院的沈毅英,陪着老伴一起住了进来。“我老伴下肢瘫痪,又做过心脏搭桥手术,还有点糊涂。我自己也有高血压、糖尿病,一个人照看实在吃不消。”住进智慧养老院后,老伴得到了专业照护,沈毅英更轻松了。
智能避障轮椅、送餐机器人、下棋机器人……在智慧养老院,各式各样的适老化产品为老人和护理员带来了便利。“随着更多智能养老产品的研发、应用,养老院将朝着‘养老产业基地’的方向发展。”高万杰说。
提升有空间
需兼顾服务温度和运营成本
入住智慧养老院,费用贵不贵?
陈雪介绍,金杨养老院的床位费为每月1500元至1800元,伙食费为每月1100元,护理费则根据老人身体情况从每月1800元至2800元不等,平均费用约为每月5000元。
“这一价格在上海属于中等偏低水平。我们在升级为智慧养老院后,价格没有变化。”陈雪说。
从解决一张床,到满足文化娱乐、老年教育、医疗康养等多样化需求,发展智慧养老院是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必然方向之一。另一方面,不少入院老人和工作人员反映,智慧养老院的智能化程度还有待提升。
“现有设备的智能化程度,不能完全满足需求。比如陪聊机器人,通常是问答式的,无法实现情感交流。护理机器人的功能也较为单一,不能成为像护理员一样的多面手。”高万杰表示,养老院有意愿提供场景,助力科技企业进行产品技术迭代,但实际过程中仍会面临许多困难。
“智能设备的使用,要充分考虑老人的感受。”陈雪认为,人的柔性、温情服务在某些方面仍有不可替代性。一些老人和家属不愿过多接受机器设备的服务。让养老服务更有柔性、温情,应是养老院智慧化需要兼顾的方面。
智能化设备在研发、购买、维护等方面的较高成本,也阻碍着部分养老院的智慧化进程。据了解,世博家园养老院曾打算和一家企业联合开发全自动洗衣房系统,但测算研发成本后,只能放弃。“技术上可以实现,但回本至少要10年,我们很难承担。”袁熙婕坦言。
据介绍,在上海,申报入选“三年行动方案”的养老院,在智能化建设达标验收后,可获得政府部门最高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考虑到前期投入成本和后期运维费用,除了政府鼓励外,智慧养老院建设还需要更多科技企业和投资机构加入进来,激发多样化需求、提供更丰富服务,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袁熙婕说。(记者 黄晓慧)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27日08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聪明”养老院 拥抱新科技(探访·关注新型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