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资讯 > 国际新闻 > 正文

一起重温!他们的抗战家书,感人至深

原标题:多家博物馆推出抗战家书相关展览

重温历史记忆 读懂家国情怀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推出主题展览,其中专门设置了抗战家书视听空间,展览抗战英烈的家书;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收藏、展示一批珍贵的抗战家书;南京市委党史办启动抗战家书征集工作;平北抗日烈士纪念园对所藏16封家书进行电子化……一封封抗战家书背后,是一段段血泪交织的故事,它承载着崇高信仰、英雄气概、壮气丹心,凝聚着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今天,让我们一同重温感人至深的抗战家书,读懂家书里的家国情怀。

关于抗战家书的更多详情,敬请关注今天出版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相关报道。

——编 者

“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和推出优秀文艺作品、文艺活动有关情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将推出的主题展览中,专门设置了抗战家书视听空间。展览首次把左权、赵一曼等英烈的家书,转化为可以沉浸式体验的内容,让观众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一封封家书中的壮气丹心。

抗战家书是指1931年至1945年14年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武装,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官兵,社会各界民众以及华侨华人等写给家人和亲友的书信。

“在抗战洪流中,既有悲壮的难民流徙,亦有激昂的国民呐喊;既有壮烈的火线厮杀,亦有后方情话、军旅豪情、柴米油盐,所有这一切,都真实地记录在家书中。”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家书研究中心主任张丁说,“抗战家书代表的是抗战时期的个体记忆,一封封家书汇聚成抗战时期的集体记忆。”

30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一封封泛黄的信札与老照片,或展陈于玻璃柜内,或悬挂于红色墙面上,组成一条时间长廊,默默诉说着历史风云中的抗战记忆、家国往事。

作为全国首家以家书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现藏清初以来的各类家书8万余封,其中包括一批珍贵的抗战家书。“2005年,我们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发起了面向海内外的民间家书征集活动,其中有不少写于抗战期间的家书。截至目前,我们收集到抗战家书200余封。”张丁说。

这些家书格外感人。比如馆藏的一封左权家书,是他壮烈殉国前3天写给爱妻刘志兰的最后一封信。

“想来太北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她在保育院情形如何?你是否能经常去看她?来信时希多报道太北的一切。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着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在信中,左权回忆女儿的点点滴滴,舐犊之情,溢于言表。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呵,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呵!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图为陈掖贤(宁儿)抄写的母亲赵一曼写给自己的家书。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提供

赵一曼的家书读来同样令人感动。她在就义前给儿子留下这样的话:“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呵,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呵!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祖国危难的时候,正是青年人奋发效力的时机”

抗战家书中,海外华侨的家书格外引人注目。华侨家书在闽粤侨乡地区又称侨批。面对日寇的侵略,海外华侨儿女第一时间就作出了反应。

爸和哥:你们宠爱和抚育我的艰苦和尽职,我时刻是牢记着的。不过,在中国这样的国家里头,特别是在这样严重的国难时期中,我实在是没有机会与能力来报答你们的。也许你们会反骂我不情不孝吧!爸和哥别怀疑和误会吧!我之自动参加救国工作,不惜牺牲自己生命,为的是尽自己之天职与能力贡献于民族解放之前而已。我相信你们是了解的:国家亡了,我们就要做人家的奴隶了。抗战救国争取胜利,不是少数(人)所能负得起的。我之参加革命工作,也希望你们放大眼光与胸怀,给予无限的同情与原谅吧!

谨此,祝 阖家均安!

克 上

二月十一日于西营

图为符克家书(局部)。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提供

曾旅居越南的华侨青年符克,回国后进入陕北公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又被党中央选派到海外从事华侨服务抗战工作。1940年2月21日,他在写给父亲和大哥的信中说:“我之自动参加救国工作,不惜牺牲自己生命,为的是尽自己之天职与能力贡献于民族解放之前而已。我相信你们是了解的:国家亡了,我们就要做人家的奴隶了,抗战救国争取胜利,不是少数(人)所能负得起的。”

“华侨同胞普遍生活较为安定,有的家资充裕,本来工作、生活很好,可是他们为了保家卫国,甘愿放弃舒适的生活,投身血与火的战场。”张丁说。

白雪娇。福建省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供图

比如马来西亚华侨白雪娇。1939年,在国家危难之际,她瞒着父母,应征南洋华侨机工,成为滇缅公路机工队的一员。回国抗日前,白雪娇留给父母的家书被许多报纸登载,激励无数青年共赴国难。

她在信中写道:“亲爱的双亲,此去虽然千山万水……但是,以有用之躯,以有用之时间,消耗于安逸与无谓中,才是更令人哀惜不置的。因为生活就是斗争,尤其是在祖国危难的时候,正是青年人奋发效力的时机。”

“造就一个强健而又智慧的现代青年,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在今天,我坚定了铁的意志——打回老家去。再会吧,在前线上,民族已到生死关头,抗战已到紧要时候,怕什么流血,说什么牺牲。朋友,让我们再会吧,在敌人的后方——游击队里。”

这是抗日烈士高传纪写给父亲的信。日前,北京市延庆区平北抗日烈士纪念园的工作人员赶赴山东,从高传纪的妹妹高云手里接过了她珍藏的16封家书。目前,平北抗日烈士纪念园正将这16封家书电子化,等下次改陈布展时公开展示。

5月21日,江苏省南京市委党史办启动了抗战家书征集工作,重点收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武装等爱国将士写给南京地区家人和亲友的信,在南京周边抗战的新四军、其他抗日武装写给家人和亲友的信,南京地区教师、学生、职员、商人等社会各界民众写给家人和亲友的信。

“家书是抗战亲历者当时的记载,属于个人化的史料,记录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提供了抗战历史的若干细节,为我们回顾、还原、研究那段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张丁说。

抗战家书的很多作者都在民族危亡的大背景下投身抗日战场,他们是钢铁一样的战士,也有普通人的情感。“他们爱这个国家,也爱自己的亲人,家书里处处体现尊老爱幼、兄弟友爱、夫妻恩爱等中华传统美德。”张丁说,然而,他们为了民族大爱,舍去了小家与个人情感,这种爱国情怀令人敬仰。

王雨亭。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提供

1939年,菲律宾华侨王雨亭亲手把16岁的儿子王唯真送回国参加抗战。分别时,王雨亭写下了这样的话:“别矣,真儿!但愿你虚心学习,勿忘我平时所教训你的‘有恒七分,达观三分’,锻炼你的体魄,充实你的学问,造就一个强健而又智慧的现代青年,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重温这些感人至深的抗战家书,感悟历史,汲取力量。(记者 李 舫 郑 娜 熊 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一起重温!他们的抗战家书,感人至深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