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资讯 > 国际新闻 > 正文

精彩视听共赴上合之约

嘉宾们欢聚在电视节。

嘉宾们参加电视节组织的活动。

嘉宾们启动“上合时间”。

嘉宾体验中国传统技艺。

在上合组织国家之间播出的各国电视剧、纪录片、专题片等。

本文配图均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提供

盛夏流光,古都西安生机盎然。

7月15日至17日,一场以广电视听为主题的国际交流活动在陕西西安开启。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陕西省人民政府、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电视节,聚焦“汇文明·创视听·共未来”,以精彩视听展示上合组织国家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多样文明。

一场场交心的对话,一部部视听佳作的展播,把心与心的距离拉得更近,增进了“上合大家庭”睦邻友好、团结互信。

视听为媒,光影织梦。从西安出发,第二届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电视节续写着上合之约的新篇章。

“叙事的力量能够跨越国界”

2024年7月,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哈萨克语配音版登陆哈萨克斯坦7频道黄金档,色彩斑斓的风景、细腻动人的故事,让许多哈萨克斯坦观众为之着迷。

“这部剧展现了生活在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同胞之间的友谊与文化交融。其成功经验也为我们进一步开拓中国优质影视内容合作提供了思路。”哈萨克斯坦7频道总裁伊力哈木江·伊布拉吉莫夫介绍,自2024年起,7频道持续将《好事成双》《幸福草》《日光之城》等中国电视剧译成哈萨克语、俄语版本,并在黄金时段播出。“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国哈萨克族演员热依扎·阿里木江主演的《无所畏惧》,哈萨克语译名是《勇敢的心》,也已经呈现给了我们的观众。”他说。

视听作品是增进了解、互通民心的一扇窗户。据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已支持百余部视听作品译制为英语、俄语、阿拉伯语、哈萨克语等多国语言,并在上合组织国家播出。电视剧《三体》《湾区儿女》、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天山》、动画片《口袋森林》《小鲤鱼历险记》等落地播出后,都引发了广泛讨论。

在中国广受好评的电视剧《玫瑰的故事》也已在上合组织国家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播出,并通过发行商向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白俄罗斯进行了授权。“中国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观众,我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与世界同频,能够引起共鸣。”新丽传媒副总裁王乔认为,中国影视作品制作越发精良,音乐、美术、制景都给海外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除了译制、授权,更多中外共建的视听专栏、专区成功推出,让好内容不仅常有,而且常新。比如上海五岸传播与俄罗斯SPB TV、Vintera TV合作的“白玉兰时间”专区,覆盖1.5亿用户。“这些视听产品是不断更新的,其中不乏与中国同步的电视剧。”上海五岸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瑜说,“白玉兰时间”上线1年半以来,累计播出电视剧、纪录片、综艺、动漫等视听内容近300小时。

既有“走出去”,也有“引进来”。一批优秀的上合组织国家视听作品,如纪录片、动画片等进入中国,带给中国观众更加丰富的视听体验,也增加了各国人民彼此的认同与好感。

配合此次电视节,“视听融情 和合共行”节目展播活动于5月至8月期间持续开展,其中就有70多部来自上合组织国家的视听作品在中国电视频道和新媒体平台播出。乌兹别克斯坦系列纪录片《跟着地图去旅行》,以四季更替为时间脉络,开启一场发现乌兹别克斯坦自然之美的非凡旅程;俄罗斯纪录片《猫咪帝国》聚焦俄罗斯颇有名气的一群猫,据悉,俄罗斯是人均养猫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全国许多博物馆都有“猫员工”。

越来越多优质视听作品引发情感共鸣,把“上合大家庭”紧紧连在一起。尼泊尔通讯与信息技术部常秘拉迪卡·阿拉亚尔表示:“我们深信,叙事的力量能够跨越国界,而视听是实现这一愿景最有效的载体之一。”

“更是一场‘文化的合奏’”

中巴友谊历久弥坚,喀喇昆仑公路,正是这份友谊的见证。中国、巴基斯坦合拍纪录片《从西安到瓜达尔港》重点还原了喀喇昆仑公路的修筑历史。

这部纪录片由中国导演白志军与巴基斯坦导演贾玛尔·沙共同策划,历时4年制作,行程超6万公里,采访百余名亲历者,收录素材9万分钟。“100多位亲历者,从建设者到烈士家属,再到中国烈士陵园的守陵人,他们的讲述让历史有了新的温度。”白志军透露,纪录片第二季正在紧张拍摄中,将继续聚焦中巴经济走廊,挖掘建设者的故事,展现新时代中巴深度合作与共同发展。

近年来,合作制作成为上合组织国家间视听交流的一大趋势,一批合拍佳作便是这一过程中激起的浪花。

中国、哈萨克斯坦合拍纪录片《中国·考古》第二季在本届电视节上举行了开播仪式。总导演王滔介绍,第二季以“寻找王城”为主题,其中一大亮点便是记录中哈联合考古队发现伊塞克王庭墓葬的过程。“用纪录片的形式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太有意义了,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合作。”哈萨克斯坦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馆长古丽米拉·穆赫塔洛娃说。

央视动漫将目光聚焦于国际合拍,打造了体现仁善、宽厚、谦和精神的“熊猫和和”。2021年,动画片《熊猫和开心球》在中俄两国同步首播,当年入选俄罗斯“旋转木马”频道年度最受欢迎动画前20,现已发行至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触达亿万儿童观众。

“它体现了‘1+1>2’的国际合作。”央视动漫集团策划部主任张忆翔认为,《熊猫和开心球》的成功并非偶然,“我们选择体现中国文化的‘熊猫和和’与俄罗斯国民级动画《开心球》的灵魂角色‘兔小跳’作为双主角,不仅确保了各自本土市场的强大观众基础,还赋予作品天然的跨文化亲和力与吸引力。我们还在作品中展现了善良、勇气等共同的价值观,引发各国孩子共鸣。”

2017年,当中国女孩孔小西与沙特男孩哈基姆出现在沙特阿拉伯电视上时,当地孩子第一次在动画世界里触摸到中国文化。《孔小西和哈基姆》是中国和沙特合拍的首部动画作品,也是沙特第一部本土动画片。

制作方苏州欧瑞文化集团以此为经验,又拍摄了动画片《我们的合奏》,目前已进入后期制作阶段。这一次,来自中国的3个主角——鹦鹉阿布、小鹿汲汲和笔名为“四十二”的鲸鱼,将前往6个国家旅行,探索不同文化的魅力。

“这次参与合拍的伙伴来自俄罗斯、沙特、蒙古、亚美尼亚4个上合组织国家,塞尔维亚和泰国的合作伙伴也提供了艺术支持。这不只是一场跨越六国的动画创作,更是一场‘文化的合奏’。”苏州欧瑞文化集团国际事业部总经理陆唯瑶说,她希望“合奏”的故事不止于六国,未来能够与更多上合组织国家展开合作,讲述更加多元的故事。

“文明并不冲突,而是相映生辉”

7月16日晚,西安长安乐·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中心音乐厅座无虚席,中国爱乐乐团奏出一曲和合之声——

管弦乐组曲《奇妙的旋律》融入上合组织9国的音乐作品,从伊朗《金色的梦想》到乌兹别克斯坦《白色的郁金香》,从白俄罗斯《库帕林卡》到俄罗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别开生面;

交响京剧《贵妃醉酒》随后登场,传统京剧唱腔与现代交响乐完美融合,恰如其分;

中国指挥家余隆指挥乐团,压轴演绎俄罗斯作曲家尼古拉·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天方夜谭》,讲述阿拉伯世界“一千零一夜”的故事。

精彩的演绎引发各国嘉宾频频起立喝彩,音乐突破国界,让大家心相连、情相牵。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上合组织国家间的文明对话,不止于音乐作品。在视听领域,新的合作方向、模式正在拓展。

——随着微短剧在全球掀起热潮,中国微短剧已经成为文化“出海”新三样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短剧在印度市场非常受欢迎,过去两三年实现了很大的增长。”印度KUKU TV联合创始人兼公司首席运营官维诺德·库马尔·米纳说。KUKU TV是印度最大的短剧平台,在印度垂直短剧领域下载量超1亿、活跃用户超900万。“我们此前把很多中国故事带到了印度,并进行本土化制作。未来,我希望可以和中国的合作伙伴一起联合制作。”他说。

——在文明对话中,语言往往是一大关卡。将视听作品转换为可感可知的情感认同,离不开好的翻译。如今,AI技术为视听作品的译制开启了另一扇窗。中国企业简视科技将AI与人工相结合,打造了一个集视频字幕生产、翻译、配音、出海为一体的智能传播平台,运营区域包括俄罗斯、埃及、卡塔尔、阿联酋、沙特、土耳其、柬埔寨等上合组织国家,涉及英语、俄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高棉语等语种。2025年4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和简视科技成立“智能国际传播实验室”,开展小语种译配等技术的研发应用。

——青年是文化交流的新一代使者。本届电视节期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记者组织负责人及“Z世代”青年领袖研修班的学员们也来到西安。活动现场,东仓鼓乐的演奏让他们纷纷举起相机拍摄,还有人随着乐曲舞动,感叹道:“真是太美妙了,好像穿越到了古代中国。”而计划于下半年举行的第四届中俄视听周,就包括了中俄青年高度参与的中俄短视频大赛和中俄青年歌会。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电视节创办于2023年,旨在践行“上海精神”,搭建广电视听领域对话交流平台。本届电视节汇聚了来自19个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对话伙伴的300名代表。

正如斯里兰卡国家电视台台长吉汉·席尔瓦所说:“上合组织的未来,不仅在经贸合作中,也在你我共筑的光影史诗中。让我们的视听作品告诉世界,文明并不冲突,而是相映生辉。”(本报记者 赖 睿)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7月19日 第 07 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精彩视听共赴上合之约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