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越边民新春大联欢暨全国春节“村晚”示范活动在那坡县平孟镇举办,中越边民同台演出。
陆春兰 摄
来自越南的武秋安在那坡县“中山同歌”民俗文化旅游系列活动上演唱歌曲。
受访者供图
在闭氏映的中文课堂上,越南学生学习包饺子。
闭氏映 摄
人民日报记者采访在那坡经营水果生意的越南商户(左一)。
人民网记者 严立政 摄
图片来源:广西标准地图服务平台
审图号为桂S(2025)25号
2024年在那坡县平孟镇举行的中越边民大联欢足球友谊赛。
陆春兰 摄
那坡县城厢镇龙华村风光。
黄泳辉 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位置很特殊。县政府所在城厢镇位于县城北部,北回归线从城厢镇穿过。这条阳光能直射的位置最北的纬线,是热带与北温带分界线。而长达207公里的边境线,让那坡与越南的高平、河江两省紧密相连,成为通往东盟贸易区的前沿,从而造就了那坡“一脚跨热带、一眼望东盟”的区位特色。
那坡县的名字来历也很特别。“那坡”壮语意为“山坡上的田”,原是当地一个村名。因当年毛泽东同志对该村粮食丰收给予肯定,遂成为县名,在全国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中可谓绝无仅有。
那坡地处南疆喀斯特群山之间。古时名为“镇安”的官署,坐落在天然洞穴“感驮岩”。更有“以黑为美”的壮族支系“黑衣壮”,千百年来生活于几乎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用蓝靛染就深沉如夜的服饰,却用高亢的“尼的呀”山歌赞颂生活。
而今,这以往回荡在层峦叠嶂间的古老歌谣,已越过国界,用更丰富多元的方式传唱,催生心灵相通的和谐共鸣、贸易往来的欢快足音、文化交流的友谊花朵。从千年歌圩到现代联欢,从边关驿站到数字口岸,那坡这座千年边城,正以崭新姿态续写周边友谊的动人故事。
“风流街”升级“联欢季”——
山歌激发情感共鸣
“妹自越南保乐来,今天‘巷旦’喜相会,千山万水不觉远,只为‘巷旦’歌儿美……”
那坡县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舞台,来自越南保乐县的黄文潜和越氏蝶即兴唱响山歌,清亮嗓音飘荡在晚风中。台下,两国边民和着节拍轻轻摇摆。在那坡县2025年“广西三月三·那坡风流街”暨中越边民大联欢边关民俗文化旅游活动中,中国与越南歌手唱起同声同调的“过山腔”山歌。
“风流街”并不是一条街,而是一个延续千年的民俗节庆,壮语称为“巷旦”。每年阳春三月,壮乡儿女汇聚山水之间,以歌为媒,以情相约。越南边民将这一传统称为“歌圩日”。每年农历三月最后一个“圩日”(赶集日),中越边境村寨的男女老少盛装赴会。老人交换烟叶与茶种,商贩交易山货与布匹,青年男女则以歌传情、互诉心意。
赶圩、对山歌、会老友……“我每年都来赶‘风流街’,今年特别热闹!”越氏蝶说,她还计划去看一场足球赛、参加两人三足比赛。自2016年起,“风流街”从传统歌圩升级为“联欢季”,活动时间从1天延长至3天,狂欢氛围更浓。其间不仅有山歌展演、篝火晚会等活动,还引入中越足球赛、趣味竞技等,活动形式多元、精彩不断。越南河广、保乐等边境县民众也常常跨境而来。
“山相依水相连,山歌一唱都听见;共饮一江水,心里一样甜……”来自越南广宁省的武秋安,今年登上了中越边民大联欢晚会舞台,她与那坡本地“绿水母”乐队合作演绎《你来我往有情缘》中文歌曲,让人在旋律中感受到跨越国界的情感共鸣。她还与另一位越南歌手合唱了越南语版的《青花瓷》,这首旋律优美的歌曲早已被越南歌手翻唱,并在当地流传开来。台下,有人用中文轻声哼唱,有人用越南语跟着和声。此刻,音乐跨越了语言与国界。
“直播间”变身“展销会”——
边贸拉近彼此距离
“直播间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闭!今天带来的是越南的酸奶和方便面……”在武秋安纵情歌唱时,不远处的闭氏映也忙得热火朝天。
今年,那坡县将特色产品展销会融入联欢活动,为小闭这样的跨境商人提供了展示平台。伴随美妙的山歌旋律,她热情招呼着线上线下的顾客,带来的越南特产很快销售一空。
闭氏映的家乡就在越南河广县,距离平孟口岸很近。这个历史悠久的口岸始建于1885年,如今已成为集智能验讫通道、货物查验平台和互市贸易区于一体的现代化口岸,是通往越南及东盟各国的陆路交通要道。每天一大早,口岸就热闹起来。等候通关的边民手持证件,用夹杂中越口音的方言熟络寒暄。8时刚过,随着边检人员“咔嗒”一声盖下印章,闭氏映快速通过关口,鞋底在路面上踏出轻快的节奏。
沿平孟街步行几分钟,一个挂着中越双语招牌的商铺格外醒目——“小闭越南商品超市”。这间不到20平方米的店面承载着两代人心血:最初由小闭的婆婆经营,2024年小闭接手后扩大了规模。打开店门,小闭先仔细擦拭玻璃柜台,再冲杯越南咖啡,醇香在晨光中弥漫开来。
“小闭回来啦!九寨沟好玩吗?”邻居看到她,热情地打招呼。小闭掏出手机,分享旅途体验:“看,这是我在五花海拍的照片。现在越南首都河内直飞四川成都只要两个小时,去旅游特别方便!”曾在广西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留学的小闭,如今不仅做口岸贸易,还兼职当导游和翻译,旅游是她了解中国的重要方式。
小闭的事业发展顺利,离不开当地一系列惠商政策的支持。那坡县商务局设立跨境商户服务中心,为中越商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定期举办展销会,推出减免展位费、提供物流补贴等政策,助力商户拓展市场;平孟口岸大力推广“边民互市+电商直播”模式,为直播商户配备专业设备,搭建双语平台,帮助实现手机一键跨境买卖。“现在做生意比以前简单太多了。”小闭边说边演示如何在手机里直播带货。
晚上回到越南家中,小闭还会准时开始教当地孩子学中文。“当年我的中文老师免费给我授课,我的人生因为学习中文多了很多机遇,现在我也想帮助更多越南孩子。”小闭的中文教学已坚持了两年多,每周4次。她在课堂上分享中国见闻和做边贸的心得,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小驿站”助力“大联欢”——
文化润育友谊花朵
“出入平安事业顺景财源广,万事如意富贵平安福满堂”——小闭商店门口贴的春联格外醒目。“这是今年春节前我在国门文化驿站领到的‘文化年货’,还是那坡书法家特地为我写的呢!”回忆起当天的情景,她依然很兴奋。那天她还与中国书法家同台献墨,尝试用越南语写下横批“中越友好”。
送“文化年货”,是那坡县精心打造的文化品牌。每年春节前夕,那坡都会组织书法家、志愿者为两国边民书写春联、赠送福字,还会发放中越双语的《荷花》杂志,让“年味”更具文化气息与边境特色。该杂志由中越媒体合办,以促进中越友谊为宗旨。
那坡县平孟镇国门文化驿站内,书香四溢,越南姑娘农氏燕芝正捧着一本《荷花》杂志认真阅读。“这本杂志对我来说是很好的中文教材,能从中获取很多有趣、有用的信息。”她笑着说。
农氏燕芝是驿站常客。每逢圩日,她背着竹篓逛完热闹的市场后,总是顺路拐进驿站,歇歇脚、看看书、聊聊天。自从驿站开设中文培训班后,她来得更勤了。“在这里,我不仅能学习中文,还能和当地人用中文交流,口语进步很快。”她翻出随身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着“生意兴隆”“便宜点”等实用中文短语。有时,她也会帮中国商户写越南语的商品标牌。你来我往间,情谊越来越深。农氏燕芝的竹篓里,渐渐多了中国结、剪纸等小礼物;镇上商铺的柜台边,也贴着越来越多她教当地商户书写的越南语价签。
每年正月初九,平孟镇都有一场别开生面的盛会——中越边民新春大联欢。2024年4月,那坡县与越南河广县签署友好合作备忘录,将边民联欢正式纳入双边文化交流机制。今年1月,平孟镇平孟村被列为全国春节“村晚”示范点,举行了一场融合山歌对唱、舞狮巡游、跨境球赛的跨国“村晚”,既有年味,更有情谊。
当平孟的街灯次第亮起,闭氏映锁好店门,手里拎着特意为越南学生准备的那坡炸糕,融入熙熙攘攘的人群;微信上,越氏蝶正和新结识的中国歌友,商量下次对歌的细节;教室里,武秋安跟着老师认真练习《山歌好比春江水》,期待下次联欢时能演唱一首地道的广西民歌……中越友谊在每一个日常中生根发芽,绽放出动人的花朵。(记者 刘玲玲 张云河 屈佩)
■链接·广西百色
百色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位于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南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达359.5公里。百色是广西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也是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疆地区于一体的特殊区域。
作为沿边开放的重要门户和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的关键节点城市,百色拥有龙邦口岸、平孟口岸和岳圩口岸等对外通道,设有7个边民互市点,是中国面向东盟双向开放的重要枢纽。山水相连、民俗相近、人文相通,为中越友好交往奠定了深厚基础。百色市依托音乐、舞蹈、绣球等多元文化资源,举办跨境文化交流活动,拓展中越民间交往新空间;结合胡志明足迹等红色遗址和丰富的自然风光,打造跨境旅游线路。百色市通过不断深化与越南跨境交往合作,增进中越两国人民友好感情,推动民心相通,助力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
《人民日报》(2025年07月30日17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那坡 那歌 那花朵(边城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