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资讯 > 国际新闻 > 正文

海外网评:历史不容遗忘,和平需要守护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广播“终战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图为日本天皇在议会宣布投降。新华社发

80年沧桑变故,历史的记忆依然鲜活如昨,不曾褪色。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通过广播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这再次昭示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文明必将战胜野蛮、光明必将战胜黑暗的历史铁律。

铭记历史,是为了汲取教训,防止悲剧重演。历史不是泛黄的故纸堆,而是由无数鲜活生命、破碎家园和文明创伤写就的“教科书”。回看二战历程,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对灭亡中国、吞并亚洲进而称霸世界蓄谋已久,藉此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广大亚洲国家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重灾难,也激起了中国人民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正义而战、为尊严而战的奋勇抵抗。铭记这些历史,正是为了看清悲剧的根源。日本军国主义的滋生,离不开对历史的歪曲、对侵略的美化,以及对强权逻辑的信奉。从明治维新后逐渐膨胀的扩张欲望,到战败投降至今仍有部分势力妄图对侵略战争淡化,甚至美化,历史的教训反复证明:对错误的纵容就是对未来的背叛。那些试图抹去南京大屠杀记忆、参拜供奉战犯的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淡化侵略历史的行为,本质上都是在为军国主义的幽灵保留复活的土壤。正因如此,铭记历史,是为了让后人知道和平来之不易;以史为鉴,是为了防止人类重蹈覆辙。《日本经济新闻》8月15日在社论中写道,“过去80年来,日本幸运地避免了战争。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过去的错误,并重申对和平的承诺。”

历史的公共记忆,是在一次次讲述与再现中不断传承。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早已被国际审判与史料所证实:南京大屠杀中30余万同胞被屠戮;731部队的细菌战、人体实验泯灭了人性……这些不仅是民族的创痛,更是全人类的记忆。尽管随着时间推移,战争亲历者日渐凋零,但今年以来,《南京照相馆》等影视作品如一束束强光,刺破历史尘埃。它们不再满足于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普通个体的命运悲欢——照相馆学徒镜头下战栗的日常,母亲怀抱婴儿最后的剪影,少女眼中熄灭的光……当年轻一代在影院中屏息凝视,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是直抵灵魂的共振与叩问。令人遗憾的是,日本近年来有意掩盖这段侵略历史,妄图删除掉有关这段侵略历史的公共记忆。《朝日新闻》8月15日在社论中写道,战败投降后,许多日本士兵和平民从中国撤回,当时日本社会保留了关于侵略战争的公共记忆。如今,随着时间推移,似乎又回到了那个不谈论侵华战争的社会。近年来,在日本电影中,提到战争就是指日美战争。过去掩盖侵略中国事实的“大东亚战争”这个词的语言魔力似乎延续到了现在,引人担忧。

战败投降80年,日本不应在历史的迷雾中重蹈覆辙。历史告诉我们,任何对正义与良知的漠视,最终都会反噬自身。军国主义曾让日本陷入战争深渊,也让无数日本平民蒙受苦难。今天的日本如果真心希望成为“和平国家”,就必须摒弃错误的历史观,正视并反省战争罪行,以实际行动赢得邻国和世界的信任。这不仅是对受害国的交代,更是对本国未来的保障。然而,日本近年来的诸多消极举措引起周边邻国乃至国际社会的警惕与不安:从渲染所谓“周边威胁”到不断提高防卫预算、强军扩武,再到主动配合某些域外国家,在亚太地区大搞联合军演、耀武扬威。当前,在亚太地区安全环境趋于复杂化的背景下,日本的安全政策究竟是以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为目标,还是采取可能引发地区紧张的军事扩张,不仅将影响日本自身,更将对地区和平稳定形势造成不小的影响。自民党前干事长古贺诚8月14日接受《朝日新闻》采访时不无担忧地表示,战后日本的政治外交以“和平宪法”和“日美安保”为基础。两者相互牵制,形成了一个椭圆,但现在,“和平宪法”被“日美安保”过度牵制了。日本人应通过反思战争,领悟到建设一个珍惜每一位国民生命的和平国家的价值。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战败投降80周年之际,究竟要成为顺应世界和平发展大势的贡献者,还是要成为地区和平稳定的破坏者,日本需要拿出勇气作出抉择。对于曾经的历史悲剧,中国永远不会忘,日本永远不该忘。(海外网评论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海外网评:历史不容遗忘,和平需要守护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