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资讯 > 国际新闻 > 正文

英雄的土地上,奋斗谱新篇(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巍巍太行,处处是八路军英勇抗日的不朽事迹。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发生过无数次战斗。那时炮火隆隆,军民同心抗敌。如今树木葱茏,曾经抗击外敌入侵的战场,变成美好生活的家园。

从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到曾经的晋察冀根据地首府,再到前南峪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旧址,记者在河北省一路探访,听人们讲述从前的抗日故事,追寻今天的幸福源头。

村民过上幸福生活

涉县赤岸村背靠太行山,依偎着缓缓流过的清漳河。这个村庄见证了抗日战争的峥嵘岁月。

1940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一二九师进驻涉县。赤岸村村民张五所说,他的父亲当时在一二九师司令部做炊事员,战争时期“不知道什么时候炮弹声就会响起来”。

拾级而上,几座具有冀西南民居特色的四合院映入眼帘,这里坐落着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刘邓旧居等。

“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指挥了大小战斗战役3.1万多次,歼敌42万余人,收复县城198座,多次击退了敌人的‘清剿’和‘扫荡’。”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副馆长申利芳说。

赤岸村一共有过24任村党支部书记,张五所是第九任,他们一届接着一届干,带领村民们过上好日子。

伟大抗战精神,实实在在地激励着赤岸村村民。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张海魁说,村里人不怕苦、不怕累,在村两委带领下干事创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子里能见到不少排布有序的二层小楼。张海魁介绍,民居建设项目解决了146户村民的住房翻新问题。

不远处,还有6栋新盖的住宅楼。村民李玉红热情地邀请记者进屋。她说,自己50多岁了,原本是住房困难户,在政策帮助下住进了新房子。

创办于1945年的赤岸小学也有了新校园。师生们在2024年秋季学期搬进了占地20亩的新校园,周边种满了银杏、国槐、紫荆等植物。

张五所记忆中常有炮声响的地方,如今书声琅琅。

圆了革命先辈们的心愿

阜平县,地处两省四市九县交会之处,自古就是冀、晋两地的交通要道。

阜平是一个拥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地方,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创建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的首府。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了11年。

抗战时期,阜平县2万多人参军参战,5000余人壮烈牺牲。每个村庄都是堡垒,每名村民都是战士,绝非轻易能够撼动。

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因为地处太行山深处,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让阜平富起来,一直是革命先辈们的心愿。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前往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就此,阜平开启了向贫困宣战、向小康进军的新征程。经过数年奋斗,2019年底,阜平16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2020年2月,阜平脱贫摘帽。

摆脱贫困的路上,很多扶贫干部发现,阜平人有一股子“轴劲”。党指明方向,老百姓毫不含糊坚决跟着干,就跟抗战时期一样,淳朴、踏实、吃苦、实干。

阜平城南庄,1948年4月至5月在这里召开了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如今,许多村子大棚林立,大伙找到了致富路。

“咱种的蜜薯,在大城市里可受欢迎呢。”城南庄镇大岸底村党支部书记张东明说,去年一年,蜜薯带动村里10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这几年,张东明带着村民们一起盖了几座温室大棚,不断提高着当地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张东明很有信心,太行山深处的好东西,一定会走向全国各地。

“红”与“绿”交融创新路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坐落于太行山腹地的前南峪村,要经过高低起伏、弯弯绕绕的山路才能抵达。

站在门外远眺,抗大陈列馆馆长杨树介绍,眼前的、山后的40多个村,都曾接纳过抗大师生,几乎“家家住学员”。

抗大诞生于黄河之滨,在太行之巅壮大。红色,就此成为前南峪的底色。

1939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5000多名师生渡黄河、涉汾水、翻吕梁、越太行,辗转一年多,于1940年11月到达邢台浆水一带,将校部设在了前南峪村。此后,在这里坚持敌后办学两年零三个月。

杨树说,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在这里凝聚,又从这里走向抗日前线。

当地百姓们对抗大感情深厚。1986年,前南峪村集体出资,村民们踊跃参与,在村东口广场上建了一座抗大纪念碑。老百姓很珍惜这里,总是把广场和纪念碑打扫得干干净净。

今天的前南峪人,还以绿色为荣。

站在半山腰上,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用手一指眼前的山林,自豪地说:“无论在飞机上还是从卫星图片上看,我们村这一带都是一片绿!”

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老一辈的前南峪人,总忘不了1963年那场大雨,大坝被冲垮了,山坡上的树被连根拔起,梯田也没了。整整一个星期的大雨后,村里连夜开起大会。会后,大伙儿一起上山植树。从此,一干就是60多年,一代接着一代干。

郭天林说,抗大师生们留下来的奋斗精神,实实在在鼓舞着村里人。治山很苦,大伙顶着星星上山,又顶着星星下山。村干部带头吃住在山上,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每天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

寒来暑往,如今,前南峪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前南峪人并不满足于此。他们还用自己的智慧与双手,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创造幸福生活。邢台信都区前南峪科技园区内,村两委带着村民建设了猕猴桃、软枣等多个精品园区,还修建了观光园。

前南峪的“红”与“绿”彼此交融。依托抗大红色资源和经济沟绿色资源,村两委带着村民们开发出前南峪生态旅游区,走出了红色文化引领与绿色观光结合的生态发展之路。

(人民日报记者 卫 庶 万秀斌 刘少华,人民日报记者邵玉姿参与采写)

《人民日报》(2025年08月18日01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英雄的土地上,奋斗谱新篇(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