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资讯 > 国际新闻 > 正文

宝藏小城何以创造“全球第一”?(“十四五”,我们见证这些“第一”⑩)

江西省上犹县集聚玻纤企业195家,去年经营销售收入超过150亿元,产品销往全球各地。图为位于上犹县的元源新材料公司生产车间。

罗江华摄(新华社发)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有“玻璃器皿之都”的称号。目前,全县玻璃企业年产各类玻璃器皿26.25万吨,产品出口到欧美、中东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图为祁县山西宏艺玻璃器皿有限责任公司工人在生产车间作业。

新华社记者 蔡湘鑫摄

湖南临湘浮标特色小镇的临湘民间艺人钓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在生产浮标。据了解,全国八成浮标来自这里。

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摄

在山东曹县大集镇一家汉服基地,主播直播推介汉服。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摄

你知道全球最大的发制品集散地和出口基地是哪儿吗?答案是河南许昌。

你知道全球最大的口腔护理用品和洗护用品产业基地是哪儿吗?答案是江苏杭集。

在中国,类似的“全球最大生产基地”还有不少。这些产业聚集地,坐落于中国的一座座小城小镇,它们面积不大、人口不算多,却打造起一个个闻名全球的产业集群。

宝藏小城里的这些“全球第一”,如何诞生?

本土优势结合全球市场需求,促使小买卖做成大生意

位于河南省中部的许昌市,有一条长逾千米的假发街。从垫发片到空气刘海,从彩色发条到“整头”假发……在这里,你总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

刘琳是当地一家假发工厂的老板。她经营的这家工厂,开业虽只有几年,却已有不少海内外大客户。“我们生产的假发,用的都是回收的、未经烫染的原生辫子发。收回来的头发,根据长度和发质分类分档,剔除掉不能用的短发,再经三联机加工,把头发订成一排排发帘。订好的发帘,用类似缝纫机的设备订到头套底网。其中,后脑勺部分用的是机织工艺,前额全靠手勾。前额底网能适配任意肤色,这是发际线隐形的关键。”刘琳介绍,厂里生产出来的这些假发头套,在欧美国家卖得尤其好。

为何开起假发厂?刘琳回忆,这是受父亲的影响。“小时候,常能听见走街串巷买卖头发的吆喝,我爸爸也做过收头发的生意。对我们许昌人来说,做假发生意就像生长在基因里。”刘琳说。

统计数据显示,许昌这个常住人口400多万人的三线城市,有4100多家发制品企业、超30万名从业人员。在这里,每年假发相关出口额约200亿元,产品远销欧美、非洲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跨境电商平台上,每2秒就能售出一顶许昌假发;全世界每10顶假发中,就有6顶来自河南许昌。

一座小城把生意做到全球,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并不少。江苏丹阳,人口不足百万,却是全球最大的镜片生产基地。这里年产镜片4亿多副,占全国镜片产量超70%、全球生产总量约50%;浙江慈溪,全市有上千家家电整机企业、近万家配套企业。这里生产制造了全球约六成的小家电,其中电熨斗、电吹风、电暖器等多个细分品种产量位列世界第一。

小城产业何以“走出去”?赛迪方略中部县域研究中心主任赵艳轲分析,这背后的关键,在于将本土优势和全球市场有机结合。

“小城里的生意能做大,一方面基于历史积淀与产业传承。”赵艳轲说,以河南许昌假发产业为例,其发展可追溯至清末民初的毛发收购传统,这种历史积淀,既培养了熟练的产业工人,也构建起全球毛发原料采购网络。如今,许昌已拥有完整的假发产业链,从原料采购到设计研发,再到跨境电商销售,已然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

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和集群效应,推动了小城产业不断壮大。中国的许多小城镇,一座城就能撑起一条完整产业链。比如,江苏丹阳拥有2000多家眼镜相关企业,从镜片、镜架到镜布、镜盒,形成了从模具开发、镜片原料到电镀加工的完整配套体系。换句话说,这样一座小城,就能满足眼镜相关的所有市场需求。

技术创新与标准引领同样关键。“比如,浙江诸暨袜业从代工转向自主创新就颇具代表性。”赵艳轲举例说,在诸暨,当地产业持续发展的同时,企业联合高校建立起“浙江纺织袜业研究院”,在功能性纤维、智能织造等领域取得突破,获得多项专利。如今,诸暨袜企已主导或参与制定多项国家/行业标准,实现了行业引领,也在全球市场占有重要地位。

市场细分、数字化转型,打造起差异化的竞争格局

一只打火机,能做成多大的生意?在湖南邵东,这个体量是百亿级。

邵东是湖南省辖县级市,去年,这里的打火机产业产值达到148亿元,比2023年增长6.5%。其中,出口创汇达到3.75亿美元。在这里,除了塑料粒子,200多种打火机零配件都能实现本地配套,且配套企业就在半径20公里内。

顺发工业有限公司是邵东第一家打火机企业。多年前,创办人付再华与丈夫前往外地考察,并掌握了打火机的工艺技术。此后,夫妻二人在邵东开起了这家企业。他们不仅带动了当地一众老乡从事打火机产业,自家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如今,顺发工业年产打火机数量已达到3亿多只。

再看邵东全市。据邵东市打火机行业协会会长吕省华介绍,目前,邵东生产的各类打火机,年产量超150亿只。邵东不仅形成了以“1元打火机”为主的出口格局,还在创新研发、高端制造等方面下功夫。

“一只只打火机的背后,是市场细分战略助力小城产业不断壮大。”赵艳轲说。中国有上千个县城,不同县城可发展的产业有别,也有相似之处。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市场细分是关键要素之一。“比如,邵东多数企业聚焦生产低价的一次性打火机,以规模化、低成本为核心竞争力,占据了全球一次性打火机市场的大头。目前,当地也有一些企业在向高端、创新方向发展。这种市场细分策略,避免了同质化竞争,有利于形成互补发展格局。”

数字化转型也在为小城产业壮大、实现差异化竞争提供动能。

广东东莞,有一座叫“大朗”的小城镇。40年间,这里的毛织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当地支柱性产业。目前,大朗年产毛衣超过9亿件,全球每5件毛衣中,就有一件产自大朗。

一件毛衣何以成为大生意?“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是关键因素。”赵艳轲说,在大朗,当地建成了数字化设计中心和智能仓储系统,实现从接单到交付的全流程数字化,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数字化、柔性化生产制造的升级。据大朗毛织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大朗毛织企业已具备灵活接单、快速交货能力,最快2小时就能定制生产一件毛衣,有力保证了服务时效性。

“如今,不少小城还在推进产业绿色制造转型,通过减少生产过程污染、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等,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这种绿色转型,既满足了国际环保标准,也能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议价能力,助力更多小城产业‘走出去’。”赵艳轲说。

拉动就业,重塑全球产业格局,小城生意的影响力提升

山东菏泽曹县,以生产汉服闻名。3年前,曹县人李诚元从北京一所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老家,创办了一家汉服店。

“这几年,各地文旅产业发展迅速,旅拍文化越来越受年轻人欢迎,而汉服就是大家拍照打卡的重要服饰道具。”李诚元说,与此同时,短剧的大火也进一步推动了市场对汉服的需求。瞄准市场机遇,他回到老家曹县开了这家汉服店。目前,他已和几家影视公司达成合作,成为其拍摄服饰的稳定供应商。

这是小城产业促进就业、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案例。据统计,目前,曹县共有汉服企业2000余家,从业人员约10万人。

往南走,在人口不足4万的小镇——江苏省扬州市杭集镇,当地已打造起年产值130多亿元的口腔护理和洗护用品产业;在浙江宁波宁海县北部的西店镇,共有以手电筒为主导产品的企业900多家,年产值超80亿元。这些小城产业的繁荣,不仅吸引了不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有效改善了农村空心化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城市人口密度大等问题,更好促进城乡协同发展。

“小城市的产业还在重塑全球产业格局。”赵艳轲认为,当前,中国的小城产业正在深度改写全球价值链。比如,江苏丹阳生产的眼镜片在全球影响力持续提升,促使国际品牌下调产品价格;河南许昌假发产业壮大,推动行业建立起全球分级标准;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构建起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网络……“这种国际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市场份额占比,更在于贸易规则的制定和价格形成话语权的提升。”赵艳轲说。

客观看,目前,部分小城产业发展仍存在一定制约因素。“比如,一些城市的产业集群面临土地资源约束,部分服装产业集群面对用工成本上升等问题。这就要求小城产业仍要不断强化本领,通过工业设计、品牌建设等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降成本、提效率,从而继续扩大产业在全球的影响力。”赵艳轲说。

数据链接

瞧,宝藏小城里的全球生意

◇ 河南许昌——全球最大发制品集散地和出口基地。全世界每10顶假发中,就有6顶来自河南许昌

◇ 江苏杭集——全球最大口腔护理用品和洗护用品产业基地。全球每3支牙刷就有一支是“杭集制造”

◇ 江苏丹阳——全球最大镜片生产基地。年产镜片4亿多副,占全球生产总量约50%

◇ 浙江慈溪——生产制造了全球约六成的小家电,其中电熨斗、电吹风、电暖器等多个细分品种产量位列世界第一

◇ 湖南邵东——每年生产超150亿只打火机,产品远销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 山西祁县——生产了全国60%以上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产品出口到欧美、中东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本报记者 廖睿灵)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8月20日 第 11 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宝藏小城何以创造“全球第一”?(“十四五”,我们见证这些“第一”⑩)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