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资讯 > 国际新闻 > 正文

用音乐绘出长江黄河

举办音乐讲座的中国留学生们正在表演。

受访者供图

活动准备了中国结等作为礼物。

在英国利兹大学的报告厅里,一曲《丝路驼铃》的中阮声悠扬响起,仿佛把听众带回了黄沙漫道的古丝绸之路。现场座无虚席,不少外国观众随着旋律轻轻点头,眼神中流露出对东方文化的欣赏。

这场名为“听见中国——黄河与长江之声”的讲座,是利兹大学音乐学院音乐管理专业研究生赵宇滢与两位同学刘馨、韩润秋共同完成的毕业项目。她们以中国两大母亲河为线索,将音乐与地理相结合,向世界展现了一幅流动的中国文化长卷。

一场形式特别的讲座

赵宇滢与民乐的缘分,在童年时便已结下。从小学扬琴的她,对传统音乐怀有热爱。2024年,在利兹大学留学期间,一场民乐音乐会让她深受触动——舞台上的演奏者虽然技艺精湛,但赵宇滢意识到,如果缺少对音乐背后的文化解读,听众很难真正了解曲目。

“我想做一个能让外国人走近中国民乐的项目。”赵宇滢说。于是,当同学们纷纷筹备常规音乐会时,她提出了一个“反套路”的构想——举办一场融合地理、文化与音乐元素的讲座。导师对她的想法颇为支持,这给了赵宇滢信心和动力。

确定主题较费周折。赵宇滢受到一篇关于音乐与地理关系研究文章的启发: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在曼彻斯特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肖宇伦的协助下,大家确定了以黄河与长江作为主线来演奏。“这两条江河贯穿的区域,涵盖了沙漠、平原、水乡、山地的多样地理,也蕴含丰富的音乐风格。”赵宇滢解释。

让地理“唱”出旋律

不久前,讲座在利兹大学举行。“先讲后演”的模式,使听众不仅听到旋律,也感受到音乐与土地的联结。

大屏幕上播放黄河壶口瀑布奔腾、长江三峡蜿蜒等丰富图像。赵宇滢和同学关于每个区域的讲解都紧扣地理特征,例如讲丝路时,肖宇伦描述“黄沙漫天、驼铃叮当”的场景,随后中阮演奏的《丝路驼铃》用低沉音色还原了古道的苍茫。

张黎钧作为主讲人之一,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苗族青年。介绍云贵高原时,他将苗族、彝族、侗族的风俗都进行了分享和介绍。张黎钧说:“没有手机的年代,我们隔着大山对唱,歌声自然高亢激昂。”之后,琵琶版《彝族舞曲》便以明快节奏响起,再现山间欢歌。

“为了帮助外国观众理解,我们用他们熟悉的事物打比方。”赵宇滢说,“侗族大歌被形容为一种‘没有WhatsApp时的通讯方式’,江南丝竹则被比作‘像约克郡的小雨,细密温柔’。”这些贴近生活的表达,让民乐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拼出一支演出队伍

筹备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英国的民乐表演资源不足。

“找中阮时,我们问遍了伦敦的琴社,得到的回复都是‘租不到,只能从国内运’。”赵宇滢咬牙决定:自掏腰包,从国内转运,光运费和乐器费就花了2000多元。

演员档期也是难题。6月正值英国高校期末季,许多爱好民乐的同学没有余力表演。“幸运的是,一位在短视频平台上小有名气的古筝演奏者刚好申请到利兹大学博士学位,他愿意加入,帮我们联系了钢琴和琵琶演员。还有一名中阮演员看到我们的海报,主动联系。就这样,我们的队伍壮大起来”。

利兹大学孔子学院的支持成为“及时雨”:不仅提供了500英镑资助,解决他们海报印刷、演员交通等问题;还在孔院官网和社交媒体宣传,吸引了许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

跨越山海的共鸣

讲座的互动环节成为亮点。赵宇滢和同学准备了关于黄河、长江和民乐的问答,没想到获奖的前两名都是英国人。

一名是来自机械工程学院的博士,他不仅答对了所有问题,还能准确说出古筝与竖琴的区别。他说:“我听完第一首曲子就被深深吸引了,很少有这种半讲半演形式的讲座,很新颖。《丝路驼铃》让我想起看过的沙漠纪录片,原来音乐真的能描绘风景。”

另一位获奖者是数学学院教授,他开玩笑说:“我明白了为什么江南的音乐温柔,因为那里的水也充满柔情,和约克郡的水质不一样。”

更令人惊喜的是,讲座结束后,有几位外国观众围着赵宇滢,询问去中国旅游的事。一名英国女生说,她已经订好机票,准备沿着长江,实地感受水乡。

赵宇滢感慨:“这让我感到自己做的事很有意义。我们不仅让更多人听见中国音乐,更让他们想要了解、触摸中国。”

在赵宇滢看来,音乐是世界上通用的语言,不需要翻译,却能直抵人心。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与历史记忆,都能在旋律中找到共鸣点。回顾这场讲座,她更加坚定了未来文化传播的方向。“我计划举办一场‘中西乐器对话’讲座。二胡与小提琴都是弦乐,竹笛与长笛都是管乐,通过并置演绎,它们能展现别样的和声”。(周姝芸 刘丁铭)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8月21日 第 08 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用音乐绘出长江黄河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