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资讯 > 国际新闻 > 正文

外国友人驰援中国抗战

部分外籍援华医生从英国利物浦启程来华时在船上合影。

约翰·S·谢伟思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部分成员在安全区总部门前合影。

詹姆斯·贝特兰

苏联援华航空队部分队员合影。

(以上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副主席金坎农(左)及其丈夫身着飞虎队制服参观中美友好主题图片展。

周焕新摄(新华社发)

战斗在中国上空的苏联援华航空队、冒险开辟驼峰航线的美国“飞虎队”、救死扶伤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第一个随八路军转战华北前线的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抗战烽火中,一批批国际友人不远万里奔赴中国,奋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但精神的丰碑永不褪色。那些跨越山海的情谊,那些为正义挺身而出的身影,从未被岁月遗忘,将永远留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本报推出特别报道,回溯那些炽热的“中国情缘”,重温那段风雨同舟的峥嵘岁月。在历史昭示的深刻启示中,愿人类继续携手同行,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照亮前路。

国际援华医疗队

跨越国界的医者仁心

前线环境艰苦,药品和器械奇缺。但困难的条件,没有动摇援华医生们的决心。在他们的倾力救治下,数万中国战士重返战场

1939年,贵阳图云关。竹子搭起简易手术台,简陋的病房连成一片。在这里,一支来自波兰、德国、奥地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匈牙利、苏联等国的援华医疗队,开始了他们与中国军民共同抗击法西斯的征程。

彼时,图云关是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的驻地。国际援外医生被编入总队,许多援华医生还办理了进出皖、浙、闽、赣、粤、湘、鄂、滇、黔等地的工作护照,奔赴各地抗日前线,开展救护工作。

前线环境艰苦,药品和器械奇缺。但困难的条件,没有动摇援华医生们的决心。

罗马尼亚医生柯让道用石灰和硫黄调制涂剂,治愈了大量疥疮患者;奥地利医生严斐德就地取材,用竹子、木料制成药品架、手术台;德国化验员孟威廉在缺乏自来水和器皿的情况下,自制器材开展化验工作;奥地利医生富华德深入军营,介绍霍乱、伤寒和天花疫苗,举办卫生讲习班,培训急救人员;当日军发动“细菌战”时,奥地利医生肯德义无反顾地冲向疫区……在他们的倾力救治下,数万中国战士重返战场。

他们被中国军民称为“白求恩式的大夫”。军民感念其付出,想提供犒劳与特殊优待,却都被他们一一婉拒。他们坚持住茅草屋、睡木板床,与中国人民同甘共苦。

有的援华医生把生命永远留在了中国。1942年,日军对华开展“细菌战”期间,救护总队紧急派出先遣队,到浙江宁波摸底鼠疫情况。英国女医生高田宜在感冒的情况下,出发前匆匆打了防疫针,引起不良反应,不幸殉职。在防疫工作中,柯让道不幸染上回归热,1943年殉职于云南昆明;罗马尼亚护士柯芝兰因感染伤寒,倒在了云南建水前线;奥地利医生王道因积劳成疾,在重庆牺牲……

“我们绕过大半个地球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家,就是为了到前线参加反法西斯战斗”,他们这样说。

抗战时期,这支国际援华医疗队雪中送炭,以仁心跨越国界,用生命践行信念。这段闪耀国际主义精神的岁月,将永远被中国人民铭记。

(本报记者  林子涵编辑整理)

约翰·S·谢伟思

美国外交界的“中国通”

作为美国政府与中国共产党的首次官方接触的美军观察组成员,约翰·S·谢伟思和同事们关于延安的报告,客观记录了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情况,认为“这里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气象和力量”

“这些人到底是怎样的中国人?”1944年7月,延安抗日根据地来了一群对中国共产党充满好奇的美国人。他们是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部派来的美军观察组,这是美国政府与中国共产党的首次官方接触。

观察组中,有一位成员与中国结缘已久——他是约翰·S·谢伟思。1909年,谢伟思出生在成都的一个美国传教士家庭,并在成都和重庆度过童年。在美国读完大学后,谢伟思通过了外交官考试,又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1941年,他从上海调任到重庆的美国驻华大使馆,负责起草报告。为了让美国政府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他四处奔走,向新闻记者打听战情,也向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无党派人士了解情况,渐渐成了美国外交界的“中国通”。

来到延安后,谢伟思曾提醒自己“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要被感情所支配”,不要急于写报告。没想到,仅仅6天后,他就写出了一篇描述延安的通讯。他说,全组人都有相同的感觉,“他们来到了一个不同的国家,碰到了不同的人。不容否认,精神气质和气氛都有变化”。

在延安期间,谢伟思多次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会谈,了解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作战、对美态度以及战后开展工业化、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政策。观察组在延安的报告客观记录了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情况。许多成员被中国共产党打动,认为“这里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气象和力量”。

1945年3月,谢伟思再次访问延安,与出席中共七大的中共领导人广泛接触,最终得出结论:“他们是由精力充沛、成熟和讲求实效的人们组成的一个统一集体,这些人忘我地献身于崇高的原则,并且有杰出才干和坚毅的领导素质。”

凭借多年的旅华经历和多次考察、访谈,谢伟思对中国国情有独立的见解,对战后中美关系的发展也有理性、客观的认知。他向美国政府提出了一些明确、中肯的政策建议。

1971年,谢伟思夫妇应邀访华,见到了许多老朋友。1998年,他在接受中国学者采访时深情地说:“我出生在中国。我把中国当成第二故乡。我爱中国和中国人民。我衷心祝愿中国人民幸福、他们的国家繁荣昌盛。”

(本报记者  李嘉宝编辑整理)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

保护难民,“我的使命”

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华展开救援工作的一个缩影,明妮·魏特琳管理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在南京大屠杀前后接纳了1万多名妇女和儿童,成为这场黑暗风暴中一座艰难伫立的避难所

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一场噩梦般的浩劫,向南京扑来。

在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中,位于南京安全区内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成为这场黑暗风暴中一座艰难伫立的避难所。

时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导主任、美国人明妮·魏特琳自12月14日起,几乎全天守卫在学校的大门口,阻止日本兵进入,同时维持校门口的秩序,让符合条件的人进入校园避难。

在12月19日的日记中,她记录下令人胆战心惊的一幕:“在楼上的538房间里,我看见一个家伙(日本士兵)站在门口,另一个(日本士兵)正在强奸一名姑娘。我的出现和我手上那封日本大使馆的信,使他们慌忙逃走。”

在南京大屠杀前后,魏特琳管理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主要接收妇女和儿童,最初预估接纳2000多人,最后实际接纳了1万多人。魏特琳在南京竭力奔忙的身影,也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华展开救援工作的一个缩影。

南京沦陷前夕,来自美、德等国的数十名外籍人士主动留守,成立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由德国人约翰·拉贝任主席。南京沦陷后,委员会开展了多项救援工作:设立难民收容所,加上安全区范围内的受助者,累计收容难民达数十万之众;给难民发放给养及衣服;对青少年开展义务教育;救济受伤的中国军队士兵以及在日军暴行中负伤的平民;抗议日军烧、杀、抢、淫的暴行等。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员贝德士的书信与报告、费吴生的日记、约翰·马吉拍摄的照片、魏特琳的日记手稿等历史实物,成为揭露日本在南京暴行的一手资料,也成为如今全世界了解当年历史真相的重要窗口。

如今,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史料陈列厅内,一座张开双臂的魏特琳铜像,无言矗立。她的身后是惊恐万状的中国妇女和儿童,和时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约翰·拉贝的评价:“魏特琳就像抱窝的老母鸡带着小鸡那样保护着她们(难民)!”

在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刻,以约翰·拉贝、魏特琳为代表的国际友人向中国民众伸出的援手,永载史册。

(本报记者  高  乔编辑整理)

詹姆斯·贝特兰

遍访华北战线的英国记者

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出版的《中国的危机:西安事变真相》一书,让国际社会得以了解中国共产党力主和平解决事变、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担当

1936年,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以访学者身份来到中国,成为中国抗战的重要见证者。

这一年,西安事变爆发。贝特兰当时在西安,他搜集了大量一手资料,这些珍贵素材,成为他后来还原历史真相的关键依据。1937年,他在英国出版《中国的危机:西安事变真相》,书中客观公正地展现了西安事变的真实过程,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力主和平解决事变、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担当。这本由外国人撰写的西安事变专著,让国际社会得以了解事变背后的真相。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10月,贝特兰受到毛泽东的邀请访问延安。在延安的三周时间里,他多次采访毛泽东,深入考察当地的革命实践。

离开延安后,贝特兰跟随八路军前往山西等地,遍访华北抗日战线。在前线,他遇到了一件令他印象深刻的事:当时日本方面发布报道,声称“在山西榆次附近伏击了共产党一支7000多人的队伍,取得大胜”。贝特兰对这则消息充满疑惑,于是立刻向一位八路军年轻军官求证。军官听完后笑着回应:“整个前线几乎没有在一个地方集中过超1000人的部队。”他解释道,八路军作战部队通常以排为单位活动,而山西前线的地形——绵延山脉间的小山丘、纵横交错的山谷与冰封小河,恰好让日军引以为傲的机械化装备无法发挥作用。

在华北前线的这段时间,贝特兰亲身感受到八路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铁律,以及军民之间紧密合作的融洽关系。他看到八路军不仅积极动员、组织民众,还教会百姓参与抗日的方法,让原本缺乏斗争经验的农民,在打击敌人时变得更有胆量、更有策略。同时,他也见证了八路军在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依然主动出击、抗击拥有优良技术装备的日军。正如一位八路军军官对他所说:“如果你知道怎样对付日寇的话,那么日寇就没有什么可怕的。”

此后,贝特兰将自己在华北抗日战场的所见所闻整理成报道,令国际社会对中国华北抗日战场有了更加鲜活的了解。在中国革命处于困难阶段时,他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传递给世界。

(本报记者  王慧琼编辑整理)

(资料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菁撰写的《无问西东:抗战时期的外国友人》一书,感谢杨菁提供大力支持)

苏联援华航空队

战火淬炼、鲜血凝结的友谊

从1937年到1941年,苏联先后派遣数千名飞行员、机械师、工程师等航空人员来华参战。其中,有200余名飞行员牺牲在抗日战场上

1938年2月23日,汉口机场,寒风刺骨。苏联援华航空队轰炸机大队长费奥多尔·彼得罗维奇·波雷宁,率领28架轰炸机腾空而起,直扑台北松山机场的日军飞机。该机场当时被日军占领,成为重要的空中基地。

这次突袭,是中国军队首次远征打击敌方战略目标。“我一直在等待这个机会。”多年后,波雷宁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深知中国人民所承受的苦难。”

任务十分危险。飞行员必须在5500米高空长时间飞行,忍受缺氧与严寒。氧气面罩结冰,手指冻僵,但他们紧握操纵杆,坚定前行。

突袭成功!28架轰炸机准确投下炸弹。多架日军战机被炸毁,机库、油罐、跑道严重损毁。当苏联飞行员驾机安全降落时,机场附近的中国军民争相上前与苏联飞行员拥抱。

这只是苏联援华航空队在中国战场英勇奋战的一个缩影。从1937年到1941年,苏联先后派遣数千名飞行员、机械师、工程师等航空人员来华参战。他们在兰州、南昌、武汉等地设立空军训练基地和航空学校。

在南京、南昌、武汉等地,苏联飞行员与中国空军并肩作战,用生命保卫中国人民。在完成一次轰炸任务后,苏联飞行员库里申科在返航途中遭敌方拦截,他中弹负伤,所驾轰炸机一侧发动机被击中。为保护战机和地面民众,他放弃跳伞,选择江上迫降。两名战友游上了岸,负伤的他被江水卷走,壮烈牺牲。

中国军民沉痛缅怀逝去的英雄。在一名苏联飞行员记录的一场战友葬礼中,中国军民根据当地风俗,为牺牲的苏联飞行员整夜守灵,第二天还在城内组织追悼会,人们纷纷高呼“中苏友谊万岁”的口号。

苏联援华航空队在华期间创造了斐然战绩,其中,有200余名飞行员牺牲在抗日战场上。在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中苏两国人民并肩作战,用鲜血凝结成一段跨越国界、穿越时空的深厚情谊。

(本报记者  彭训文编辑整理)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9月03日 第 07 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外国友人驰援中国抗战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