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香港爱国教育支援中心。
图②:马吉使用的摄影机和胶片。
资料图片
图③:37分钟版《马吉影像》在港首映现场。
图④:37分钟版《马吉影像》在港首映现场。
图⑤“致敬国家丰碑”国情教育宣讲活动现场。
本版照片除资料图片外,均为本报记者杨俊峰摄
潘旭涛制图
9月17日,“鉴往知来·复兴中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史料展在香港爱国教育支援中心举办。此次活动由江苏省海外联谊会、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指导,香港江苏青年总会、澳门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等联合主办,香港爱国教育支援中心、惠明慈善基金等单位共同协办。本报记者受邀到现场采访。
开展仪式现场展映了由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日报文艺部、地方部联合摄制的微纪录片《南京大屠杀铁证:马吉影像揭开日寇兽行》。这是37分钟版《马吉影像》核心片段在香港的首次展映。
《马吉影像》是由美国牧师约翰·马吉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用16毫米摄影机秘密拍摄的影像,它是目前揭露日军暴行的唯一动态影像。一帧帧黑白画面,真实记录下侵华日军犯下的残暴罪行。
为香港青年提供了鲜活的教材
“12月16日,上海路,妇女们跪下来请求日本士兵不要杀害她们的儿子和丈夫,他们仅仅因为被怀疑当过兵而被驱赶到一起。成千上万的平民也被绳索这样捆绑起来,驱赶到扬子江边、众多的小池塘和空旷的场地上,在那里,他们遭到机枪扫射、刺刀砍杀、步枪齐射甚至被用手榴弹处决……”
首映现场,马吉亲自撰写的解说词伤感凄然。观众们神情凝重,看到悲惨画面时,许多人不禁握紧了拳头,一些观众更是哽咽出声。
看完影片,全国人大代表、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主席黄锦良对记者说:“这是一堂震撼人心的历史课。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以史育人有着更深的体会。这部珍贵的影像史料,让我们重温了那段山河破碎的岁月。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力量,读懂鉴往知来的深意,扛起复兴中华的担当。”
江苏省政协委员、香港江苏青年总会会长李荔对记者说,《马吉影像》首次在港展映,为香港青年提供了鲜活的教材,帮助青年理解民族经历过的深重苦难,并从中汲取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本次展映带我们穿越时空,在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中,感受刻骨铭心的历史伤痛,体悟革命先辈的巨大牺牲。”江苏省委统战部一级巡视员李卫华表示,铭记历史,是为了守护真相、汲取教训,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南京大屠杀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从《马吉影像》拍摄至今,许多国内仁人志士和外国友人为保存这段真实历史付出了不懈努力。
此次37分钟版《马吉影像》在香港首映,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特别邀请了追寻与守护历史真相的当事人来到现场并为他们颁发纪念牌。
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张连红向记者讲述了关于《马吉影像》的故事。南京大屠杀期间,时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乔治·费奇与丹麦人贝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曾于1938年先后携带《马吉影像》11分钟版拷贝文件途经香港,但没有放映。
“87年后,《马吉影像》终于在香港公开放映。”张连红说,“展出的每一段影像,都是历史的‘活化石’,诉说着侵略者的暴行,提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右翼势力公开否认南京大屠杀。1991年,马吉影片被发现并公之于世。
1991年,日本每日放送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日本国内第一部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真相的纪录片,片中马吉拍摄的南京暴行原始画面和幸存者的访谈,在日本掀起轩然大波。这部名为《验证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由日本记者加登英成拍摄,50分钟的影片中使用马吉影片的镜头超过10分钟。
“半个世纪后,我们找到并重新审视了马吉影片”,“胶卷静静地继续转动,从胶卷里听不到叫喊声、枪声,但我们感受到了一直守护着真相的拍摄者深深的悲伤”……《验证南京大屠杀》的解说词令人动容。
“1991年7月,我在美国洛杉矶第一次看到《马吉影像》,之后我反复看过很多次。”加登英成向记者表示,“实地采访之后,我发现南京大屠杀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加登英成加重语气说:“我们要把真实的历史留给下一代,这很重要!”
也是在1991年,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以下简称“联合会”)创会会长邵子平在约翰·马吉的儿子大卫·马吉家中,逐个查看胶片资料,根据胶片内容提要,挑选出13个装有南京大屠杀相关胶片的纸盒,请专人将胶片翻拍并剪辑制成一套时长37分5秒的“一吋(英寸)盘”影像。同年8月2日,联合会在纽约召开新闻发布会,戳破了日本右翼的谎言。
但1997年之后,这个“一吋盘”再也没有在公众视野里出现。2017年12月,《大公报》刊出由记者陈旻采写的一组“南京大屠杀‘世界记忆’”系列报道。采访中,陈旻得知,纽约曾有《马吉影像》37分钟“一吋盘”,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藏《马吉影像》时长仅17分钟。此后,纽约37分钟版《马吉影像》便成为陈旻与同事们的追寻目标。2019年,这一珍贵影像终于在美国被寻获,后入藏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在邵子平、加登英成等人的努力下,《马吉影像》原始胶片及摄影机重见天日,成为证实南京大屠杀真实性的铁证,并作为《南京大屠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陈旻更是撰写了《从南京到纽约 追寻〈马吉影像〉 揭秘〈拉贝日记〉寻获与公开内幕》一书,记录了社会各界接力追寻、推动《马吉影像》从美国回归中国的全过程。
播撒家国情怀的种子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开创未来。在《马吉影像》展映期间,在香港举办的另一场爱国教育活动,更让记者感受到了香港同胞的爱国情感。
9月18日,香港理工大学(以下简称“理大”)蒋震剧院内灯光渐暗,随着舞台的幕布缓缓拉开,一场由江苏省海外联谊会指导支持、理大连同香港江苏社团总会及江苏香港文化促进会合办的“致敬国家丰碑”国情教育宣讲活动拉开帷幕。这堂跨越历史与现实的沉浸式课堂,用鲜活的方式在香港青年心中播撒家国情怀的种子。
当江苏无锡广电新闻中心的李佳讲述大国重器团队的故事时,现场气氛更加热烈。“CR450动车组样车发布,深中通道30分钟车程连通粤港澳大湾区,‘蛟龙号’完成300次深潜……从苍穹到碧海,从基建到航天,中国正以硬核科技重新定义世界高度,让我们一起为中国名片喝彩!”李佳话音未落,台下便响起一片惊叹声。
山东舰航母编队访港和九三阅兵的视频让现场气氛更加热烈。当看到画面中香港市民在航母上挥舞国旗时,理大机械工程系的张同学对记者说:“今年7月我在维多利亚港亲眼看到了山东舰,那种震撼无法用语言形容,亲身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令我无比自豪。”
活动中,理大师生们还带来深情诗歌朗诵《月光下的中国》和演唱经典歌曲《狮子山下》,抒发对祖国的深沉热爱与美好祝福,传递出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诗歌朗诵《月光下的中国》抒发爱国情怀。舞台上,演讲学生身着素雅旗袍,在背景的明月画面前轻声吟诵:“我一直想为月光下的中国,写一首诗。月光下的中国,大河奔流;白浪,溅起满天的星星。月光下的中国,长城巍峨;绵延万里的巨龙,砖的鳞甲,闪着银光……”柔和的灯光洒在观众席上,不少人闭着眼睛,仿佛在用心丈量祖国的山河。
活动最后,全场齐唱《歌唱祖国》。嘹亮的歌声中,现场观众激动地挥舞手中的国旗,把气氛推向高潮。
研一学生欧阳诗慧说:“祖国是香港抵御风浪、保持繁荣的坚强后盾,我以后要在学习中锤炼本领,在奋斗中勇担使命,努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这次活动是对香港青少年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希望青少年能从先贤故事中汲取爱国力量,成为香港繁荣稳定和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建设者。”香港特区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小组组长、香港立法会议员李慧琼说。
全国政协委员、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说:“理大致力培养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希望借举办这场活动,将理大学生的爱国情怀辐射到全港青少年,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并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活动期间还举行了《南京条约》史实展主题征文比赛颁奖仪式。“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南京条约》史实展在2022年启动,至今已在香港107所中学巡展,并于今年5月推出线上展览,同时面向全港中学生开展主题征文比赛,鼓励同学们用笔尖触摸历史,用文字抒发对民族命运的深沉思考和对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比赛吸引了众多香港青少年积极参与,今年共收到有效文稿1057篇。(记者 杨俊峰)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0月23日 第 05 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这是一堂震撼人心的历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