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雨昕(左)与母亲周勤在查看馆藏崇明土布。受访者供图
外国客人在“布布瀛非遗生活馆”中参观。受访者供图
在上海,崇明土布又被称为“老布”“嫁妆布”。“土布”是人们对手工纺织布料的统称。
兴起于元末明初的崇明土布,拥有600多年历史。明清两代乃至民国时期,崇明土布都是中国布业的代表之一。随着工业化加速,崇明土布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在许多本地人看来,记忆中的土布始终承载着一份别样温暖。
崇明岛葱郁的田园风光中,一处由闲置厂房改造而成的文化空间静静伫立。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过去与未来对话。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酒店管理专业的周雨昕,如今正以全新的姿态,投身崇明土布的传承与创新。她的转型之路,不仅是个人的职业选择,也是不少当代年轻人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价值的生动写照。
从都市生活到非遗传承
一簇棉花,捻成纱线,再历经植物染色等几十道琐碎工艺,才能织成一匹土布。
周雨昕知道,这是学手艺,也是磨性子。
她的母亲周勤是“布布瀛非遗生活馆”的负责人。自1996年开始,周勤便开始从事崇明土布的收集整理和传承工作。近30年时间里,崇明土布的馆藏从16匹扩展为超万匹,重量已达30吨。
方格纹络间的耳濡目染,深深印在了周雨昕心里。
2020年留学回国后,周雨昕回到上海,进入外企工作。然而,看似光鲜的生活却让她感到强烈的不适应。“那时候一上班就觉得节奏太快了。”周雨昕回忆说,“生活里充斥着工作,并不是我喜欢的节奏。”
那一年也成为周雨昕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受全球疫情影响,母亲经营多年的外贸工厂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最终不得不做出关停的决定。
接下来去向何方?
彼时,周勤的崇明土布数量已颇具规模,母女俩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非遗技艺展示与传承。
“母亲跟我商量说,‘咱们要不要把厂房简单改造一下,做一些自己的展陈设计?你愿不愿意接手这样一个馆?’”周雨昕说。
几乎没有犹豫,周雨昕便答应了。跟着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老师学习的染织手艺、在国外学习的商业运营、师从上海市非遗土布染织技艺传承人时兰娟学来的纺织技艺……对这个出生于1998年的姑娘来说,新身份带来的新挑战让她跃跃欲试。
“这项手艺不是宫廷技艺,而是源于民间的实用工艺。在江南地区,普通老百姓更多接触的是蓝印花布或手织布这些日常生活中实际使用的织物,而不是昂贵的苏绣、宋锦。”周雨昕说,她想向更多人讲述这些布匹的故事,它们就像柴米油盐,在浩瀚的时空里点缀着万千百姓家庭。
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求平衡
从时兰娟奶奶那里,周雨昕完整学习了传统的手织布制作工艺。与此同时,她不拘泥于传统形式,希望能为老技艺送去新技术。
“老式斜织机非常沉,连着织几个小时后手都在抖。既然有现代化织机,用也无妨。”周雨昕说。面对技艺学习,年轻的传承人很务实,在她看来,传承的精髓在于技艺本质,而非固守特定形式。
这种创新思维也体现在面向学员开展的教学体系中。周雨昕尝试建立分层教学机制:既提供从种棉花到织布的全流程深度课程,也开设让学员在现代织机上自由创作的体验课程。“可玩性高了,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接触它、喜欢它。”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拓宽了受众覆盖面,让更多人能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接触和了解崇明土布。
对于材料运用,周雨昕更为大胆。她将竹纤维、纸纤维等新材料与传统棉线混织,以期布料能更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
立足产品开发,周雨昕坚持亲身使用原则。“自己设计的东西自己都用不惯,怎么指望别人愿意花钱使用呢?”她深知,传统技艺的创新产品在今天若还想赢得消费者青睐,必须兼顾美观与实用,二者缺一不可。从香囊的绳长到旗袍前襟盘扣,每个细节她都会参与测试与改良。周雨昕乐在其中。
在广泛参与各地非遗展览和交流活动的过程中,周雨昕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上海本地被认为“不稀奇”的手织布,在北京等其他地区却备受青睐。“一定要走出去宣传自己”,这让她更坚定地推动手织布走出崇明,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不久前,在崇明区“2025国际篮联三人篮球上海大师赛”配套集市上,来自瑞典的游客埃里卡·布罗林在周雨昕的摊位前驻足许久——她相中了周雨昕所穿的布纹旗袍,打算给自己也定做一身。
两人很快互留了联系方式,周雨昕邀请布罗林到非遗工坊亲自体验土布手作,布罗林欣然应允。
“布罗林说,自己回到瑞典之后,会向更多朋友介绍这种来自上海崇明的布料和纹样。”让周雨昕惊喜的是,棉桃松软、棉线柔韧,穿经过纬后不仅织布,也会在不经意间织出友谊,织出一份或许几年后还会时常想起的惦念。
差异化是生存关键
如今,不少非遗传承人正深度整合资源,打造非遗消费新空间和新场景。
在“农文体旅展”融合生态系统中,周勤已关停的外贸工厂厂房,被改造成集展示、体验、销售于一体的文化空间。在这个基础上,她进一步发展出民宿和酒店业务,形成一条完整的“体验经济”文旅产业链。
“我算干回了自己的本行。在崇明,差异化是生存的关键。我们不是黄金地段,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周雨昕说。
对入住民宿和酒店的客人,她提供免费的土布展厅参观和深度讲解服务。她还注重营造沉浸式体验,将手织布以纸巾盒、床品等实用形式放入客房场景。
为保持体验的新鲜感,展厅每季度都会更新展品和文创产品设计,以确保“回头客”能发现新布置、新惊喜。
这几年,母女俩正忙着为崇明土布编制数字化布谱。据周雨昕介绍,“布谱”指的是织布上的经纬变化,即经向、纬向分别用了哪些颜色的线,纹样极富特点的便有了自己的名字。
年初,“喜上眉梢”纹样就被一家知名儿童服装品牌选中,纹样经过二次设计后,印在了该品牌的童装上,市场反响不错,品牌方支付了一笔不菲的纹样授权费。“这给了我们新的启发,崇明土布里可以提炼出不少与节庆相关的纹样,可以探索将纹样与礼品结合的可能性。”周雨昕说。
回国5年,周雨昕在传承与创新、乡村与都市之间,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平衡点。在经纬交错的织布机上,通过创新性转化,新一代传承人正让老手艺焕发出独特的魅力与价值。(本报记者 孙亚慧)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0月30日 第 08 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这个姑娘“布”得了(千行百业看海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