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资讯 > 国际新闻 > 正文

旅途有“戏”

浙江金华开发区首部原创文旅情景剧《活着的上山文化·汤溪传》在湖海塘畔巡演,让市民和游客领略上万年的稻作文明。俞夏冰摄

游客在西安城墙永宁门瓮城观看演出。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摄

在山东临沂琅琊古城内举行的民间秧歌会。王 慧摄(人民视觉)

10月29日,“2025文旅融合·旅游演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会长刘克智介绍,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监测和调研测算,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旅游演艺票房收入超130亿元,市场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近年来,伴随着文化和旅游融合日益深入,全国多地涌现出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旅游演艺项目,“入景看戏”驱动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新兴旅游目的地,或是发现传统目的地的新面孔。

如今的旅游演艺已非单纯的旅游项目,而正逐渐承担起讲述文化故事、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拉动文旅消费需求、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等重要作用。

打破传统观演边界,让游客拥有“人在画中游”的深度体验

“落吊桥,开城门,迎贵宾!”

夜色苍茫,伴随一阵雄浑的鼓乐声,陕西西安城墙永宁门南广场上,徐徐展开一幅“大唐盛景”。光影交织中,大唐“文武百官”纷纷出城,迎接八方游客。这里是实景演出《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的现场,精彩表演瞬间点燃了游客的热情。

跟随人流,重庆游客罗文珊和朋友一起,被迎入永宁门瓮城内。从车水马龙的市中心,步入高大雄伟的古城楼,令罗文珊十分震撼,“来到这座历史文化古城,观看这场厚重又大气的演出,感受到了沉浸式的‘别样浪漫’。”

瓮城里,由《筑》《少年行》《春江花月夜》《天下朋友》《琵琶行》构成的五大唐文化主题舞蹈,正在精彩上演。“我从小就喜欢唐代历史。古城观演,不虚此行。”罗文珊兴奋地说。

一路向南,大唐芙蓉园里,也有一出精彩“大戏”正在上演。“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循声望去,芙蓉湖上,“李白”乘一叶扁舟,吟诵着《将进酒》,由远及近而来。

“光影打在眼前的紫云楼上,加上精彩的水幕,仿佛搭建起一条‘时光隧道’。”山西游客李晨听着“李白”吟诵名篇,沉浸在大型水舞光影秀《大唐追梦》里。

四下望去,不远处亭台楼阁错落,游客乘着以“贞观”“开元”等命名的游船,在夜色中泛舟湖上,收获别样体验。

“我们以盛唐文化为魂、科技创新为翼、沉浸体验为桥,构建可游、可感的‘盛唐幻境’。”在大唐芙蓉园演出管理部经理赵斌看来,《大唐追梦》探索一种“空间破界”——300亩芙蓉湖,当作“天然舞台”;观众登游船,化身“寻梦人”。

“园林为伴、游船穿行,打破传统观演边界,让游客拥有‘人在画中游’的深度体验。”赵斌介绍,《大唐追梦》年均演出150余场,累计观众破百万人次。

远在千里之外的山东临沂琅琊古城内,夜色渐浓,人们仍然游兴不减。《水秀》演出舞台前已经聚集了很多观众。25分钟的演出里,瀑布、喷火、打铁花、灯光秀的融入,让现场观众连呼“震撼”。

“面前舞台上演绎着古老的历史故事,身后是错落有致的仿古建筑、古色古香的街道,在这样的环境里看演出,真有一种‘入戏’的感觉。”来自上海的游客潘楚湘说。

不只是一场戏,更是一把解锁文化的“钥匙”

10月的最后一个周末,江苏徐州游客陈洁再度前往琅琊古城,“为了弥补国庆假期未能观看《国秀·琅琊》演出的遗憾”。演出结束后,她将拍摄的演出片段发布在个人社交平台上,“蒙恬将军”牵着战马离去的身影,获得诸多网友点赞、评论。“观看演出之前,我并不了解蒙恬与临沂的渊源。”陈洁说。

这台以琅琊文化为主线创作的演出,通过《海岱文明》《有凤来夷》《礼乐春秋》《忠肝义胆》《群贤雅集》《盛世琅琊》六个篇章,呈现了东夷文化、春秋气象、家国情怀等内容。自2024年2月10日首演至今年8月,累计实现演艺收入超过2.2亿元,成为临沂文旅中的“爆款”,更成为外地游客了解临沂文化的重要窗口。

周末,来自杭州的游客张先生带着孩子,到浙江金华开发区汤溪镇下伊村逛了逛。在村边的青阳山遗址,父子俩停下脚步。

在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专家们发现过碳化的米粒——这不仅佐证了汤溪是人类稻作文明重要起源地之一,也开启了古村落与“稻子”之间的不解之缘。

这不是他们第一次来到这里。几个月前,村文化礼堂里的一场原创文旅情景剧《活着的上山文化·汤溪传》,让他们印象深刻。

随着舞台聚光灯亮起,率先登场的考古学教授与学生小伊穿过金黄的“稻谷”,走向上山文化的考古发掘地,将观众带入了古汤溪的历史中。90多分钟的演出里,既有先民们开垦耕种、培育稻种的艰辛场景,也有“保稻节”等民俗活动的生动还原,更有元代画家黄公望、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陈双田等与汤溪相关的人物故事穿插其中,串联起汤溪从古至今的文化变迁。

今年农历六月初一,该剧作首演。每年这个时候,正值一季稻抽穗灌浆,下伊村都会举行“保稻节”仪式,借以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既然这个古村和稻子有绕不开的联系,那能否以一种创新的艺术形式,再现汤溪的文明起源与文化交融,打造一场文化盛宴?”村党支部副书记伊敏林说起剧目创作的起源。为此汤溪镇政府联合第三方团队讨论研究,选择情景剧这一艺术形式,在戏台上呈现上万年的稻作文明。

说干就干。做村会计的范建通微微佝偻身形,刻意放缓步态,化身81岁的画家黄公望;“保稻节”第五代传承人伊根粮干脆本色出演,扮演“保稻节”仪式上的主祭人一角……没有专业演员,当地村民、文艺爱好者纷纷报名参演。

一万年前,汤溪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种出了第一粒稻米,开启了稻作文明的辉煌篇章。剧目的最后,在主祭人的带领下,全场观众喊出丰收的祈愿:“万年汤溪,下伊丰收了!”

演出散场,观众们还收到了“保稻节”特制的“五谷祈福袋”。“新颖的呈现方式融合汤溪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现出从史前稻壳到当代稻香的传承之路,感觉非常棒。”张先生竖起大拇指。

“汤溪是上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域,首演和巡演座无虚席,在于这部戏找准了‘传统’与‘现代’的连接点。承载着万年稻作文明积淀,这份文化宝藏不应被埋没,而应该以更鲜活、更可感的姿态,走进人们的心里。”汤溪镇党委书记杨建文说,《活着的上山文化·汤溪传》不只是一场戏,更是一把解锁上山文化的“钥匙”。

让文化魅力转化为发展活力

如今,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不少游客来到下伊村,赏美景、品美食,顺道感受当地厚重悠久的稻作文明。村里还建起一座稻作文化博物馆。“因为‘村戏’,很多游客专程前来,带动周边民宿预订、餐饮消费、土特产销售,最终形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良性循环,让文化魅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活力。”伊敏林说,“这台戏的影响力已跨越舞台边界。”

村民们不仅仅是村戏中的演员,还开始自发地根据剧情复现历史场景,研发文创产品,筹划新的“村戏”剧目——

剧中道士扮演者、村里的粥铺老板金国拥琢磨起了研发养生粥,巡演到哪儿,就把这粥的故事讲到哪儿;村会计范建通则筹备起了讲述烂菘菜的“村戏”,希望通过“村戏”让更多人知道厚大高脚白和窖藏烂菘菜;还有村民琢磨着把村口的小溪岸变成“大碗茶市集”,在游客歇脚时讲述村里的传说……

在西安,超大型秦文化主题演艺《赳赳大秦》、讲述丝路故事的音乐剧《丝路之声》、“会跑的”实景歌舞演艺秀《驼铃传奇》、常演常新的大型实景歌舞剧《长恨歌》、展现兵马俑魅力的《复活的军团》……旅游演艺的热潮仍在升腾,一批批剧作吸引着游客用新方式“打开”古城。为一场戏赴一座城,正成为旅游演艺的写照。数据显示,2024年,西安21部精品旅游演艺演出近3.6万场次,接待游客超1600万人次。

10月27日,文化和旅游部公示的第二批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拟入选项目名单中,《国秀·琅琊》在列。根据文旅部公布的申报要求,除了应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精湛的艺术水平、良好的经济效益外,社会效益也是重要的考量标准。

据《国秀·琅琊》申报单位山东省财金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剧2024年演出660场次以上,为周边群众就近欣赏高雅艺术提供了机会,并不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免费培训、研学活动,每年惠及周边社区群众超过100万人次。同时,演出所在的琅琊古城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200余个,实现增收近800万元,带动景区周边新开宾馆酒店、民宿餐饮、特色小吃、国潮馆、非遗文创门店等110余家,直接带动就业约3000人,间接带动就业约5000人,实现增收约2500万元,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日益火热的旅游演艺,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新版图和新赛道’。”刘克智如是表示。(本报记者 尹 婕 高 炳 窦 皓)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1月03日 第 12 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旅途有“戏”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