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巴黎气候大会进入第四天,各国谈判代表针对协议草案中的文本进行分组谈判。中午,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在媒体吹风会上说,巴黎协议的最终法律约束力问题、发达国家能否兑现资金承诺等问题,仍是目前影响谈判进展的主要分歧。
按照议事规则,代表们将在本周五完成分组谈判,并将一份新的协议草案提交给大会主席,而谈判的第二周,各国部长将对新的草案进行磋商,以期在大会12月11日结束时达成一份巴黎协议,制定全球2020年后的国际气候制度。
昨天晚上,大会主席听取各分组谈判代表汇报谈判的进展。在过去3天中,过去长达54页的草案目前只减少了4页。大会主席说,谈判的进展仍然非常缓慢,他督促大家在收官阶段加快进展。
解振华分析,目前谈判的分歧表现在4个方面。
一是巴黎协议的法律约束力问题。
一些国家认为巴黎协议应该是一份对所有缔约国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但有的国家认为如果具有法律约束力,这份协议在国内可能得不到国会的批准,最终将不得不退出巴黎协议。1997年各国签署的《京都议定书》是历史上首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文件,但美国和加拿大相继宣布退出,在美国当时正是因为国会说了“不”。
今年12月1日,由共和党控制的美国众议院推翻了美国环保署关于治理燃煤电厂政策的两项决议。第二天在巴黎气候大会现场,美国首席气候谈判代表托德·斯特恩对媒体说,美国支持巴黎协议中的一些要素成为有法律约束力的条文,但不支持减排本身的目标具有约束力。
“中国希望通过‘协议’加‘决定’来解决约束力问题。也就是说,协议中把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机制性安排作为协议,但各国国情有特殊性,有的条文放在‘决定’中,作为一个政治性的决定,不需要各国的议会来通过。”解振华说,“中国不希望再次出现《京都议定书》那样的情况。
谈判的第二个分歧在于协议的力度问题。
目前已经有超过180个国家向大会提交了国家自主贡献(INDC),这些国家的排放额超过全球的95%。INDC是各国根据自身情况提交的适应气候变化的承诺。
谢振华说,分歧在于,一些国家认为要引入强有力的机制,以审议各国的贡献加起来是否能达到全球升温控制在2度以内的目标,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认为,评审机制不是对各个国家进行盘点,而是对整体情况进行盘点,最后知道全球有多大差距的情况下,各国再自主决定是否提高减排目标。“我们希望这是对INDC整体进行评估再加激励各国提高目标的机制。”他说。
在此前美国所举行的发布会上,斯特恩表示,美国支持建立一个可测量、可汇报、可核实的有力度的审核机制,保证最终2度目标能够达成。
谈判中的第三个分歧在于资金问题。
就在吹风会的前一晚,77国集团和中国发表了一份声明,表示目前发达国家在气候适应问题上提供的各项资金都不足。声明说,77国集团和中国强调,如果无法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那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任何努力都无法实现。
发达国家曾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大会上承诺在2020年前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但这笔钱到目前为止没有兑现、也没有具体的路线图。解振华说:“现在是兑现承诺的时候,这没有什么可谈的,这也是政治互信的表现。”
另外,发展中国家还希望在2020年后,发达国家以1000亿美元为起点,继续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解振华最后提到,不同国家对巴黎气候大会所产生的协议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什么关系也存在较大分歧。
一些国家认为,随着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公约》所确立的将世界分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两分法已经不适用,新的协议应该替代原来的《公约》。
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认为,《公约》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谈判的基本原则,在中国和美国、法国等国签订的双边气候声明中已经被确定下来,而且,从历史责任来看,发达国家的累计排放量仍然很大,全球变暖的主要责任仍然在发达国家,这一基本事实并没有改变,所以新的协议只是《公约》下一个阶段性的成果。“不同意抛开《公约》另外搞一套,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解振华强调。
在谈判会场外,作为观察员的一些非政府组织也对谈判进展表达了不满。由数百非政府组织组成的气候行动网络发表文章说,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在气候资金上的承诺是一个不错的开始,但他们不希望在每一次的气候大会上为发达国家行动的不足而忧心忡忡。“发达国家可通过可预见性的承诺让我们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解振华详解巴黎气候谈判四大分歧:发达国家能否兑现资金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