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儿防老”文化背景下,失独家庭是否将面临“老无所依”的凄凉晚境?
有这样一些家庭,由于疾病或灾祸使父母失去了独生子女,人们把这样的家庭称为失独家庭。这些失独家庭虽然生活艰难、内心凄苦,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因此而垮掉,他们依然在守望生活、守望未来。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这个群体的关注、理解与帮扶应该引起政府和社会更多的重视。
最近,记者深入湖北、四川、辽宁等地,走进失独家庭,与失独父母们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感受他们,思考我们这个社会能为他们多做些什么。毕竟,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
倾听:失独家庭,处境艰难
我们采访过的失独父母大都在50岁上下,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自身年龄偏大,再生育机会渺茫;越逢亲人团聚的节假日越伤感,只好躲亲避友;年老体衰,卧榻之侧没有子女照料……
1999年3月8日,这是58岁的李铭兰痛不欲生的一天。这天,还在上大学的儿子因为突发性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
13年过去了,记者见到李铭兰时,从她脸上已看不出愁容,聊天时说到开心处,还会放声大笑。然而,回忆起儿子的点点滴滴,泪水又禁不住流下来。她说,现在一直在服用抗抑郁药。
“儿子刚走那阵,我像疯了一样,感觉他没死,只是出远门了。他房间的电脑和书柜我一直保留原样,每天我会做一大桌菜,不停地给他的BP机留言,喊他回来吃饭。有时间就去商场给他买衣服。”李铭兰说,一共给孩子买了三个衣柜的衣服,如今还放在家里。
采访中,很多失独父母告诉记者,他们是“两面人”,人前格外坚强;回家后,合上眼却默默在哭泣。他们自称精神上残疾了,余生已难治愈。逢年过节,家人团聚的日子恰是他们最难挨的时光。
武汉一色织布厂退休职工刘绍敏和丈夫住在一栋破旧的居民楼中,周边正在大规模拆迁,堆满了建筑和生活垃圾。刘绍敏的家面积不足10平方米,卧室由厨房改造而成,阴暗潮湿。因房子漏雨,墙面斑驳陆离。由于刚下过雨,屋里多处还在滴水。室内家具只有床、书柜和电视机是自家的,其余都是亲戚朋友淘汰的。
5年前,他们唯一的儿子马聪五患骨癌去世。
刘绍敏的丈夫马奇文是武汉市牙刷集团有限公司下岗职工,一直靠打工维持生计,儿子的死让马奇文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加上原有的高血压等多种疾病,他每天都得服药。
刘绍敏说,年轻时她曾经怀孕四次,为了响应国家计划生育号召,全都引产了。如今,吃药看病已经成了老两口的家常便饭。面对着将来“做手术都不知道找谁来签字”的晚景,两人不免悲伤。
全国政协委员袁伟霞一直关注失独群体,她曾连续3年在全国两会上提交有关提案。据她的调查统计,失独父母中约90%的人年龄在50岁上下。他们中,50%的人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患癌症、瘫痪等重大疾病的有15%;他们中60%以上的人还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其中一半以上曾有过自杀倾向……因为家庭发生重大变故,50%的失独家庭经济困难,月收入在1200元以下,20%的失独家庭靠低保生活。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15至30岁独生子女死亡人数约7万人,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失独现象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社会问题。
感动:相互帮扶着疗伤,自强不息地活着
“抱团取暖”,是失独家庭比较常见的自我帮扶方式。2007年,李铭兰注册成立了“连心家园”,成为武汉市唯一一个正式注册、专门帮扶失独家庭的民间公益组织。
现在,“连心家园”成员由最初的80户发展到260多户。每个月“连心家园”都会组织大家参加跳舞、跳绳、旅游等活动。在组织帮助下,很多人重拾生活勇气,心灵也有了停靠的港湾。
“家园刚成立时,大家聚在一起就免不了抱头痛哭。”李铭兰说,“现在,欢声笑语多起来了。”“我们都盼着每个月举办活动那一天,大家聚在一块心里就宽慰很多。”一位会员这样说。
据了解,会员中除失业者,每人每月要交5元会费。李铭兰说,有时开展活动大家吃一份盒饭都要8元,为了保证正常运转,她已经贴了近8万元,长此以往,恐怕难以为继。
同样面临资金困难的还有四川省都江堰的“妈妈之家”,这个成立于2008年的民间组织是专门为丧子母亲提供心理援助的社会公益组织。
“我们把援助分成四个阶段:稳定情绪,消除症状,角色认同,情感支撑和生活秩序重建。”心理咨询师、“妈妈之家”创建者刘猛说,完成每一个步骤都不容易,要花去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在心理援助过程中,刘猛和志愿者们还自制了疗伤秘方:
妈妈之花——一种纸质玫瑰花。一张普通的彩色美工纸,要经过半个小时、6道工序、200多次手工折叠才能变成一朵绽放的玫瑰。制作过程中,志愿者会有意无意地引导妈妈们,交流关于未来的话题,让她们渐渐走出痛苦,关注当下谋划未来。
天堂对话——通过鼓励妈妈们写信、扫墓,和逝去的孩子对话,把家庭变化、苦恼的和高兴的事情都告诉孩子,在倾诉中弥合情感的伤口。
持久关怀——“妈妈之家”会经常联系一些朋友,给妈妈们寄一些小礼品和祝愿。让她们知道自己并不孤单,仍有人在关心、支持着她们。
刘猛说,目前国内关注失独家庭的社会公益组织少,提供资金的基金会也很少。“妈妈之家”虽然获得过南都公益基金会等资金支持,但一年十多万元的运营费还是显得入不敷出。
除了社会组织援助,网络也是失独家庭互相帮扶的主要媒介。2011年,一个名为“静心园”的失独QQ群建立起来,年过花甲、网名为“渴望真诚”的来自大连的失独妈妈是这个群的建立者和管理者。在群里,她被亲切地称为“真诚姐”。
如今,类似“静心园”这样的QQ群全国范围内还有很多。在一个名为“失独家园”的QQ群内,记者每天都会看到失独的父母们相互帮助、互相鼓励的话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失独者之痛:生不逢地 死不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