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资讯 > 国际新闻 > 正文

习近平在伊朗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共创中伊关系美好明天

习近平在伊朗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共创中伊关系美好明天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雅加达会见伊朗总统鲁哈尼。
1月21日,在对伊朗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伊朗《伊朗报》发表题为《共创中伊关系美好明天》的署名文章。文章如下:共创中伊关系美好明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我将应鲁哈尼总统邀请对伊朗进行国事访问,就新形势下深化中伊关系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共同推动中伊关系迈上新台阶。

这是我第一次访问伊朗,但同很多中国人一样,我对你们古老而美丽的国度并不陌生,因为丝绸之路早就把我们两个伟大民族联结在一起。史书记载下一个又一个精彩故事。

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西汉时期,中国使者张骞的副使就来到伊朗,受到隆重接待。7世纪后的中国唐宋时期,许多伊朗人前往中国求学行医经商,足迹遍及西安、广州等地。13世纪,伊朗著名诗人萨迪记录下到中国新疆喀什的难忘游历。15世纪,中国明代郑和7次率领庞大船队远洋航海,其中3次到达伊朗南部的霍尔木兹地区。

来自中国的丝绸和伊朗的高超工艺结合,成就了波斯丝毯的高贵;来自伊朗的苏麻离青和中国的高超工艺结合,成就了青花瓷器的雅致。中国的漆器、陶器以及造纸、冶金、印刷、火药等技术经伊朗传向亚洲最西端乃至欧洲等更远的地方,石榴、葡萄、橄榄以及玻璃、金银器皿等又从伊朗和欧洲等地传入中国。

驼铃相闻,舟楫相望。沿着绵延万千公里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两大文明远行并拥抱,两国人民远行并交好。正如萨迪在诗中写道,“久远,方值得留恋”。

如果说历史上中伊两国为建设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文明双向交融作出过重要贡献,那么两国建交45年来的友好交往正是对“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的继承和诠释。

1971年建交以来,中伊关系经受住国际风云变幻考验,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势头。双方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患难与共。在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谈判中,中方赞赏伊朗无意发展核武的承诺,支持伊朗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充分肯定伊朗为推动协议达成作出的积极贡献。下一阶段,我们愿与伊方密切合作,确保协议顺利实施。经贸上,中伊双边贸易额从上世纪70年代的几千万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518亿美元,中国连续6年保持伊朗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两国人文交流十分密切,“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两国人民友谊已经成为中伊友好关系发展的重要动力。

两国领导人保持经常性接触和往来,对双边关系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近年来,我同鲁哈尼总统多次会面,特别是在去年9月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期间,我们就全面发展新时期中伊关系达成重要共识。

2013年,我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得到伊朗积极回应。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两站,中国和伊朗都对振兴这一和平之路、友谊之路、合作之路寄予很高期望。当前,中国正在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伊朗也即将推进经济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双方发展战略契合,合作潜力巨大。

我认为,中伊在“一带一路”框架内的合作可以集中在以下方面。

——增强政治互信,筑牢合作之基。“信则立,不信则废。”人与人、国与国的交往概莫能外。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2000多年交往中积累了信任,深化了友谊,促进了合作。建交45年来,中伊两国克服困难和阻力,传统友谊历久弥坚,务实合作成果丰硕。今天,我们更要坚持上述精神,加强政策沟通,照顾彼此关切,凝聚更多共识,为合作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我们将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密切政党、立法机构、地方等方面交往,深化双方在上海合作组织、亚信、联合国等多边框架内合作,不断增进政治互信,丰富战略关系内涵。

——坚持互利共赢,共享繁荣发展。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得到历史性发展,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中国在资金、技术、装备等方面已经形成较大优势。伊朗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市场潜力大,处于推进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阶段。中伊资源禀赋和合作优势互补性强。随着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的达成和执行,中伊关系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中方将秉持合作共赢理念,加强中伊发展战略对接,深化互利合作,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更多惠及民众,实现共同繁荣。

——促进互联互通,扩大务实合作。互联互通是贯穿“一带一路”的血脉。实现互联互通,要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口。中方在铁路、电力、通信、工程机械、冶金、建材等领域优势明显、竞争力强,并于2014年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以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关合作项目。伊朗位于亚洲东西交通要冲,区位优势明显。中方愿同伊方在公路、铁路、海路、网路领域深化合作,推进亚洲东西通道建设,并以此带动沿线国家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降低人员、商品、资金跨境流动成本,巩固扩大能源资源和产业合作。

——秉持开放包容,鼓励文明交流。中国人说:“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波斯谚语说:“人心之间,有路相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应该坚持交流互鉴、和谐共存。中伊文化各有所长。中伊人民在长期友好交往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我们要加强文化、教育、新闻、出版、旅游等领域交流,鼓励青年和学生交往,让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让两国人民心与心相通、手和手相连。

丹葩结秀,华实并丽。石榴早已从伊朗到中国落户,又因果实累累在中国被赋予新的寓意,象征兴旺繁荣。它见证了中伊两国人民沿着丝绸之路开展友好交往的历史,预示着两国合作还将收获更多硕果。

北京和德黑兰相距万里,但再远的距离也不能阻挡中伊相互走近、增进合作,不能阻挡两国人民友好交往、深化友谊。我们愿同伊方携手努力,传承丝绸之路精神,共创中伊关系美好明天。

γ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习近平在伊朗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共创中伊关系美好明天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