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企业鸿海以3880亿日币入主夏普
台湾企业鸿海以天价3880亿日币(45亿美金)入主夏普,或许可以成为中国企业进军日本市场的领头羊,鸿海的成败或许让更多中国企业有观察机会(CNA)。
鸿海成为试金石
除了台湾的鸿海之外,这几年也有不少中国大陆企业纷纷对日本的企业投资或收购展现兴趣。也或许是鸿海原生的台资背景,让许多中国大陆企业认为,藉由台湾企业跟日本较有合作默契的背景下,可以更加观察中国企业往后在里头投资的角色。
像是中国大陆的“美的集团”,就在3月30日宣布收购了日本另一电子大厂东芝的家电部门,收购股份达到80%外,金额更高到537亿日币(约4.8亿美金)。
这几年中国大陆观光客前仆后继地前往日本观光旅游,顺便会带回大量地家电用品如“免治马桶”及“电饭煲”等,甚至被中国大陆游客称之为“神器”。中国大陆的企业也开始争相与日本展开相关合作,除了美的集团外,中国廉价航空“春秋航空”,也找上家电量贩Bic Camera直接在机场设旗舰店。
但日本企业与中国企业的文化“水土不服”仍然时有所闻,中国的海尔家电当初在买下三洋的部门时,传言一度让日本员工士气低迷,后来海尔也是在发现问题后,赶紧指派日本人担任主管“稳定军心”。
郭台铭似乎也发现到了这问题,因此在4月2日的记者会保证局对会重用日本人才,而且重要的日籍干部“全数保留”,更发下豪语要在加聘120位日本人力。或许他也深知,想要稳定军心,唯有日人管理日人,方能收到最佳效果。
鸿海的例子也许会让更多中国企业观察,华人企业是否能跟日本企业做出良好的融合范例,一旦成功,往后会有更多中国大陆或是台湾企业可望参考“鸿海经验”赴日本投资。郭台铭的台式管理风格,能否在夏普收到成效,也许一两年内就会见真章。
近几年大幅进攻
也许是受限于复杂的中日历史情结,在往年中日在经济互相投资上,比其他国家更略趋保守一些。在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与日本建交后,日本开始大举向日本投资,但是中国一直等到改革开放后,才有向日本市场投石问路的契机。
根据“国际投资研究所”数据,在经济起飞之后的中国,对于日本的大笔投资愈加明显,2005年前始终维持在100万美金以下的额度。但是从2006年后,投资金额一举突破100万美金,2010年更一举超过250万美金,至今仍在不断增加中。
在日本银座,最有名的百货公司也在中国人的重要节日,比如春节或是劳动假期时,大量召集员工一起在朝会时练习说中文。从基本的“你好,请随便看看”到“本店正在实施消费满10000日币就送礼”等,每个都在抢抓中国旅客赴日旅游商机,大举推销日本品牌的优势。
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购买日本品牌仍有其特殊吸引力,除了长年以来大家对日货“品质高”的印象外,直接买品牌也能够学习到日本产品的精髓。
鸿海收购指标性高
鸿海收购夏普纵然可以视为是一个单一事件,但对于中国大陆企业以及台湾企业来说,可以算是“历史性”进出。以往来说,并没有一个企业可以如此成功地打进保守的日本市场。
尤其夏普在日本可以说是“液晶的代名词”,除了公司本身拥有优秀的技术外,长年所打造下来的优秀口碑也是鸿海趋之若鹜,一直想要与其“结亲”的重要因素,鸿海可以说在该国的科技业版图中,攻城掠地下最重要的堡垒。
而现在,中国大陆市场更感兴趣的是日本长久以来打下的汽车业口碑。包括长安汽车、华为技术等,瞄准得是日本汽车工业技术,而更多日本汽车公司为了打入中国市场,频频发展适合中国人的系统跟引擎,可谓各取所需。
倘若在几年后,鸿海能在夏普的经营中展露头角,势必会让更多中国企业跃跃欲试。而如今,已经有更多企业准备瞄准日本市场,在经济起飞的中国里,这样的情形只会愈来愈明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观察:让中国企业跃跃欲试的日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