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资讯 > 国际新闻 > 正文

人民日报评“医院门前响枪声”:制止“医闹”要这么震撼吗?

                        

人民日报评“医院门前响枪声”:制止“医闹”要这么震撼吗?

【编者按】

4月17日,河南临颍县人民医院门前发生“医闹”事件,警方在驱散闹事亲属无效的情况下对天鸣枪示警,极大震慑了“医闹”人员。

4月25日,“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号发表评论文章《鸣枪示警:制止“医闹”要这么震撼吗?》。文章指出,鸣枪有极大震慑,但是否合法要仔细辨析,也应审慎考量。“威服”得不到心服,解决医闹的根本还是法律。法律才是最公正的体现,既让另有他图者望而生畏,又让失去亲人的家属心生希望。

全文如下:



近日有媒体报道,河南省临颍县人民医院门前响起了“枪声”。

一个死亡幼儿的亲属聚集医院,贴照片、扯条幅、哭闹不止。面对这样的情况,当地警察在尝试劝离、喷辣椒水驱散无效后,朝天鸣枪制止。哭闹的亲属、鸣枪的警察,或许还要加上缺席的医生,这样的画面,构成了一幅医患关系的“生态图”。

目前看来,家属“闹一闹”,警察用强硬手段制止,只是让事件有个短暂性了结,到底孰是孰非需要负责任地调查。不过,在医患矛盾相对尖锐和“医闹入刑”的大背景下,警察鸣枪制止,不免再次击中了处理医疗纠纷的软肋。

“既然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我为什么不闹?”有了这样的“惯性思维”,不管是想索要高额赔偿还是只是想要个说法,“闹”就都变成了必然选择。而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场面的混乱也可以想象。不断出现的医患纠纷,提高了解决问题的“阈值”,导致“闹得更凶”,也连带着导致“处置更硬”。此次警察鸣枪,正是一个例证。

劝导不成只能鸣枪的方式,虽然起到了“极大震慑”作用,但鸣枪示警是否合法、是否有滥用武器之嫌,既需要仔细辨析,也应该审慎考量。更重要的是,“威服”得不到心服,即便鸣枪了,也需要在亲属冷静下来后坐下来解决。依法解决纠纷,既是给医护工作者撑腰,也要让病患家属能有地说理,更需要对医疗责任有公正认定。可以也应该先把局面控制住,但解决问题却不能如此简单。

遇事诉诸法律途径,才是根本上的解决方式。从《刑法修正案(九)》在“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中加入“致使医疗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到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维护医疗秩序工作的通知》,无一不是在努力从法律层面上呵护医患关系、规范医疗秩序。看到了这些努力,就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导纠纷解决的法治轨道上,能劝导的不要随意打发、能沟通的不要关上大门、能协商的不要乱用暴力。不管是针对职业医闹还是普通维权百姓,法律才是最公正的体现,既让另有他图者望而生畏,又让失去亲人的家属心生希望,而强力手段“是且只是”最后不得已的方式,“能也只能”在合法范围内使用。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医生对患者需要有这样超越医疗器械冰冷的温度,患者及亲属对医生也需要更多理解,这就如同临颍县人民医院门口石碑上的“责任”二字,满含着医患间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的内在力量。如果要给这共同体再加点分量,不妨把枪管收起,给营造和谐医患关系、解决复杂医疗纠纷赋予更多法律正能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人民日报评“医院门前响枪声”:制止“医闹”要这么震撼吗?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