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资讯 > 国际新闻 > 正文

人民公园相亲角新动向:60后家长已出现

上海相亲角(位于上海人民公园)成立至今十余年,“白发相亲”的父母与其子女之间最大的差异在哪?

在2012年出版的《谁来娶我的女儿?上海相亲角与“白发相亲”》这本书中,我把相亲角的父母和子女按年龄,分为40、50后,子女对应的就是70、80后。这些群体内部成员在择偶标准,择偶方式,择偶策略上都有一定的差异,但可以笼统地把他们称为“知青一代”与“改革一代”。

就择偶来说,除了独生子女政策外,这两代人的区别在于:“知青一代”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回城后在单位里工作。婚姻问题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问题,还是组织的问题,所以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国家号召工青妇“三驾马车”齐上阵,帮助当时所谓的“大龄青年”解决婚姻问题。当时的报导、有关史料和我在相亲角的田野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

19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单位制弱化,单位从个人日常生活领域慢慢退却,“改革一代”的择偶问题逐渐成为个人与家庭的问题,不但体制内的单位对此不再热心,有些外企甚至明确反对“办公室恋情”,不太会主动帮助所谓“剩男剩女”牵线搭桥。反倒是各类商业婚介和相关婚恋产业主动出击,以各种“相亲大会”等形式博眼球,赚大钱。

因此, 从“知青一代”当年的“自主相亲”到现在的“白发相亲”,我们可以看到社会转型对个体与家庭的影响。“白发相亲”是他们对当下经济、政治和社会变迁,尤其是市场化的一种回应与策略。

当然,从2011年左右,上海相亲角开始出现60后的父母和90后的子女。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总体来看,60后父母相比40、50后父母而言,对子女的择偶和婚恋问题普遍更宽容和理解。

人民公园相亲角新动向:60后家长已出现
2014年8月31日,上海人民公园,中介用IPad给相亲的人介绍女方情况。 贾亚男 澎湃资料

“白发相亲”的父母的核心焦虑是什么?

我认为它揭示出市场化转型以后,中国社会中涌现的一种集体性焦虑,尤其是五六十岁年纪的城市人口的一种集体性焦虑。2007-2008年我在上海相亲角的研究,主要针对知青一代父母。相亲角的存在表明这种集体性焦虑是知青一代的人生经历,在子女择偶问题上的一种代际延伸和代际传递。

很多被访者这样总结他们的人生:长身体的时候吃不饱;念书的时候遇上“上山下乡”;青春年少该谈婚论嫁的时候,想回城不敢轻易自由恋爱;终于回到城市上班没多久,遇上“下岗潮”;子女求学阶段碰上教育市场化;自己进入中老年,医疗和保险也市场化等等。

所以,知青一代父母的焦虑来自,对未来的不确定以及对子女“选错人”可能出现的后果的恐惧。他们这么做,有他们独特的爱与怕。

大的背景是:市场化以及国家从住房、教育、医疗、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等领域的退出,使得城市居民凡事要靠自己的程度,达到了1949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度。耶鲁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国际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戴慧思女士在拙著序言中,表达过类似观点。

人民公园相亲角新动向:60后家长已出现
2014年8月31日,上海人民公园,家长把征婚信息张贴在雨伞上为子女相亲。 贾亚男 澎湃资料

代际差异是否必然导致代际冲突?

代际差异的存在是必然的,是否会发展成代际冲突,则未必。

我们谈到市场化改革将原先国家托底的教育、医疗和住房等甩向市场,其直接影响就是中国城市个体,包括父母和子女,都趋向回归家庭和私人关系,以寻求对未来生活的安全感与确定性。各地相亲角的存在表明:父母子女毫无选择地被“绑”在了共同择偶这驾战车之上。在这个大前提下,代际之间的墙推到了,就是桥。

人民公园相亲角新动向:60后家长已出现

2016年4月24日,也许是周末的缘故,人民公园相亲角人头攒动堪比春运。现场还挂有“坚决取缔无证婚介,共同维护游园秩序” 字样的横幅。 东方IC 图

在择偶问题上,如何达成代际共识和融合?

我认为代际共识的达成需要“爱,尊重和自由。”

中国家庭矛盾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界限感的缺失,但界限感与现代文明的程度相关。具体到相亲角,就是说:一方面,如果父母把自身的幸福感建立在子女学业有成、事业兴旺、婚姻美满、儿孙满堂的基础上,孩子只要一条做不到,父母就感到不幸福,认为孩子辜负了自己多年的爱与付出,那么,父母的这种爱就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爱。真正的爱是“无毒”,“无副作用”,不求回报的爱。

另一方面,如果成年子女尽管有工作和收入,但还是一个“巨型婴儿”、“乖乖男”、“听话女”,在经济,生活和精神上仍旧依赖父母,一边住父母家、吃父母饭、花父母钱、靠父母积蓄买房买车买奢侈品,一边又要哭着喊着要独立、要爱情、要自由,这样也不地道。

因此,父母和子女都得是:有着稳健的自我认同,三观正确的独立、自主的个体,在一些根本性问题,如:人的一生究竟该如何度过?怎样的生活、生活方式、代际关系以及亲密关系,才是自己内心真正渴望拥有并值得拥有的?在这些问题上能达成某种共识。

这是我理解的爱、尊重和自由的本质含义。它需要两代人相互给予对方爱、尊重和自由。事实上,我们国家的很多家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做不到这三条,所以家庭成员之间尽管爱恨交织、相厌到老,却又独木难支、不离不弃。

相亲角父母谈条件,子女说感情,这样真的好吗?

在一个崇尚财富和地位的当今社会,从父母的角度看,这很正常。首先,父母只能谈条件。父母只是择偶代理方,负责从相亲角筛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婚姻候选人”,类似于企业中的人力资源部经理,而最后拍板的是CEO,也就是说子女决定是否与“候选人”开始交往。因此,他们能把关的主要是条件。

其次,从相亲角看,在择偶问题上,市场化运作方式和市场化价值观已处于垄断地位。择偶标准市场化;相亲活动市场化;相亲角本身也日益市场化。这说明市场化的逻辑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包括最为私人化的情感世界。

最后,父母谈条件,子女谈感情这实际上是一种择偶分工,一心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所谓“剩女”是一个社会建构的伪命题,还是一个真正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互联网时代过多的线上活动,是否阻碍恋爱婚姻的发展?

这是典型的技术决定论思维。我认为一个人的恋爱婚姻与其社会地位、经济能力、政治倾向、性取向、教育水平、社会阅历、智商、情商等多重因素相关,个体的线上活动有可能造就宅男宅女,也可能成就网络情缘。

相亲角人气旺、效率低,还有解吗?

人民公园相亲角新动向:60后家长已出现

我在《谁来娶我的女儿》这本书中讲过类似观点,相亲角的一个特点就是效率低与人气旺并存,这种现象大概会长期存在,直到70后父母的子女进入婚姻市场。相亲角这种择偶平台,尤其是40后、50后和60后父母的参与本身,决定了效率不可能高,而且也用不着高。因为对知青一代父母而言,相亲角不能解决子女的择偶难问题,但是却较好地缓解了自身生命压力,认同感缺失等问题,成为他们进行社会交往、情感交流和代际沟通的新渠道。

(本文作者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社会学博士)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人民公园相亲角新动向:60后家长已出现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