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党员干部纠正错误、改进工作的有效途径。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是一种同志间的互相监督,促使党和国家事业迅速进步的好办法”。邓小平同志也曾强调,“党委会里面,应该有那么一段时间交交心,真正造成一个好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空气”。但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批评和自我批评渐渐走样,没有一点“辣味”,对问题触及不到、触及不深,就像鸡毛掸子拍屁股,不痛不痒。
所谓“辣味”,就是要真刀真枪、见事见人。有“辣味”才能出汗,出汗才能排毒。现在,一些干部中好人主义盛行,不敢批评、不愿批评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有的怕得罪人,怕丢选票,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有的信奉多栽花、少栽刺的庸俗哲学,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有的为人圆滑世故,遇事明哲保身,出了问题上推下卸。这种“老好人”“墙头草”,批评别人只会说“不注意休息”“不爱惜身体”,自我批评总是“学习不够”“思考不深”,如此泛泛而谈、草草置评,怎能解决问题?比如,听到某同志有关问题反映,情节轻微,但一时难以搞清楚,就可以让他在民主生活会上讲清楚,或者在组织生活会上,大家一块议一议,帮助他提高认识和觉悟。这既是对本人的监督,也是给他人敲敲警钟。如此批评,才是真“辣”,有味又有用!
“辣”要实事求是,抓住本质。马克思讲过,真理要想掌握群众,必须说服群众;真理要想说服群众,必须抓住事物的本质。抓住本质才能戳到痛处、揭示要害,真正起到警示提醒作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时,批评主观主义者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可谓入木三分、直中要害,许多同志回忆说很受触动。鲁迅先生刻画的人物,像“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我祖上比你阔多了”的阿Q,之所以让人记忆深刻,是因为这些描述抓住了人物的本质特征。忠言逆耳,良药苦口,批评和自我批评,只要触及思想和灵魂,直指问题的根本和症结,有利于纠错治病,逆耳的话才会成为“忠言”,苦口的药剂才能成其为“良药”。
“辣”要出于公心,对事不对人。“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有的地方和部门之所以难,就难在为人情所困、为利益所惑,怕结怨树敌、怕引火烧身,说到底还是私心杂念作怪。心底无私天地宽。春秋时期,祁黄羊举贤不避亲仇,孔子听说后,大加赞扬“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祁黄羊可谓公矣”。出于公心的批评,只针对事情原委,错或对,黑或白,一清二楚,一目了然,不是从个人恩怨、得失、利害、亲疏出发,不含私人感情因素在里面,反而更容易让人信服和接受,也更能体现出批评者的胸襟和气度。
“辣”还要讲究方法,入情入理。批评,说到底还是做人的工作,涉及人的思想灵魂,方式方法很重要。方法把握得好,就会事半功倍;方法把握不好,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讲了一个著名的批评“公式”,团结—批评—团结。他进一步解释说,要打破旧的团结基础,通过批评或者斗争,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这是一种批评的有效方法。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讲过的,“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因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真正有效的批评,不是一哄而上,一棍子打死,而是要把握分寸和火候,讲究语言技巧和效果,这样才能起到帮助同志的目的,才能以批评促团结、促事业发展。
让批评和自我批评有“辣味”,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带头做到既诚恳进行自我批评,又满腔热情欢迎批评包括尖锐批评,党内正常的政治生活才能逐渐恢复起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一些地方批评和自我批评走样,纪委刊物称就像鸡毛掸子拍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