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旅游 > 旅泰指南 > 正文

李焰生教授:应该淘汰“颈性头晕”或“颈性眩晕”的诊断

头晕,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在影像学广泛应用的当今,许多患者的头晕或眩晕被认为与影像学发现的颈椎退行性变有关,被诊断为“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后循环缺血”或“颈性头晕”。这些诊断合理吗?

上海仁济医院李焰生教授认为,应该淘汰“颈性头晕”或“颈性眩晕”的诊断概念。绝大多数这些诊断缺乏可靠诊断标准,各种药物或手术治疗疗效也缺乏科学验证。

他认为,就当前研究和认识来看,“颈性头晕”或“颈性眩晕”诊断概念存在四个“缺乏”:缺乏精确性和唯一性、缺乏流行病学或人群研究、缺乏特异性诊断试验、缺乏明确的病理生理机制。

他指出,颈部的“零件”很丰富,存在血管(颈动脉、椎动脉)、心血管控制(颈动脉窦)平衡控制(深感觉)等结构,转颈时会不可避免地会转头,因而转颈出现头晕或姿势步态不稳就可能涉及视觉、前庭、深感觉、血管和神经血管等。

李焰生指出,“颈性头晕”或“颈性眩晕”的诊断概念具有明确的病因指向,而实际上最常见的引起头晕的深感觉性头晕和椎动脉闭塞综合征的病因、机制和表现却完全不同,并不适合统一用这样一个诊断概念。

他特别指出,大量健康人群、高血压或颈椎骨质增生人群均会出现完全转颈后一侧血流明显下降,而大部分所谓的“颈性头晕”并非椎动脉血流下降所致,故不能把超声所见的血流改变作为确诊依据。而且,常规的颈椎CT和MRI等检查对椎动脉闭塞综合征诊断没有意义。

此外,老年人群同时存在高发的动脉粥样硬化和颈椎骨质增生,不能仅因为发现颈椎骨质增生就认为是骨赘压迫而忽略或否定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作用。

解放军海军总医院神经内科戚晓昆教授认同这一理念。他指出,国内大多数医师还在盲目使用“颈性头晕”或“颈性眩晕”的诊断,并盲目行颈椎X线检查,而国际上已经不再使用这些诊断名词。

戚晓昆指出,这篇文章是为了更好地使临床医师在头晕症候诊断时客观地进行病因诊断,比如是常见的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还是前庭性偏头痛,还是由于颈部外伤以及发育缺陷引起等,而不应再用“颈性头晕”或“颈性眩晕”这些诊断。

戚晓昆表示,临床医师还应避免盲目诊断脑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还应重视焦虑、抑郁及躁狂等精神状态的评价,学习和掌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前庭性偏头痛、心因性头晕的症候与新的诊断标准,提高头晕诊疗水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李焰生教授:应该淘汰“颈性头晕”或“颈性眩晕”的诊断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