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医学发展简史
一、耳医学发展简史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然王国发展的历史。
沿革数千年之久的耳医学史就是一个范例。其发展具有多地域起源、多中心发展、多学科融合等特点:
中国
1、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之一《阴阳十一脈灸经》中记载有一条“耳脉”,其巡行路线从手背上行入耳中。
2、约公元前三世纪刊行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之《灵枢•口问》记载有:“耳者宗脉之所聚”。 其余历朝历代重要文献记载有:《东医宝鉴》、《消魂经》、《千金翼方》、《奇经八脉考》、《灵剑子引导子午记》、《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神仙杂 术》、《外台秘要》等医籍都有类似记载。
3、近代中医耳疗最大学术贡献之一:清代张振鋆、张地山著《厘正按摩要术》(1888年)内载中医第一张“耳背分部应五脏”耳穴图,沿用至今并继续发挥重要学术作用。(配图)
中世纪外国
继中世纪法国哲学家Renatus Des Cartes提出反射活动Reflexology概念之后,欧洲Bartes和 Roukh则将耳廓视为人体的一个特殊反射区。
这一论文与耳穴图于1958年被翻译介绍至大陆。通过和传统的中国耳针互相筛选、补充,并进行了反复的验证,而形成了目前应用的耳穴图。自五十年代中国大 规模开展中西医结合至今已五十余年。1993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3734-92耳穴名称与部位》,2008年进行全 新更订再行颁布。
诊断
通过海内外耳针工作者的大量、反复临床实践,耳穴法的应用范围扩大。到目前为止,用耳针治疗过的病症已在150余种以上,病种遍及内、外、妇、儿及五官各 科。不仅用于各种急慢性痛症、支气管炎、哮喘、神经衰弱、疟疾、便秘、遗尿、颈椎病等常见病症,而且还被用于红斑性狼疮、银屑病、色觉障碍、白内障、白癜 风、闭塞性脉管炎、无脉症、糖尿病、高血压、红斑性肢痛等现代难治病的治疗。其次,耳针不但可以治疗疾病,而且还有明显的预防作用,通过对传染性结膜炎、 流感等病症的验证观察,证明效果是确切的。近些年来,耳针还用于保健,如耳针能祛除多种痣疣及痤疮以达到美容,耳针戒烟、戒酒以增进健康,此外,耳针尚有 消除疲劳、抗老延年的效能。通过对耳廓穴位的检查,根据不完全统计可以诊断超出200多种疾病和500多种症状。
治疗手段方法
耳廓耳穴刺激方法已经在传统的毫针刺、放血、艾灸等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有三种趋向:一种是在原有的方法上不断变革,以灸法为例,除艾炷灸外,有艾卷 灸、线香灸、灯火灸、火柴灸等。针刺法,则有皮内针法、电针法等。另一种是现代新增加的,如穴位注射法、耳穴压丸法、激光耳穴照射法、磁疗法等等,其中尤 以生物电治疗为先导与广泛应用。
现代海外传播
据不完全统计,到1980年代初,世界上至少有法国、意大利、前西德、美国、加拿大、奥地利、丹麦、前苏联、波兰、罗马尼亚、西班牙、希腊、阿根延、埃 及、尼日利亚、日本、韩国、土耳其、印度、斯里兰卡、越南、缅甸、泰国、菲律宾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把耳针用于治疗疾病或外科手术麻醉。
截止目前世界至少120个以上的国家与地区开展耳医学诊断治疗。
三、耳医学发展大事记
1、 1888年张振鋆、张地山著《厘正按摩要术》刊行,内载中医第一张“耳背分部应五脏”耳穴图
2、 中国中西医学相结合运动;
3、 NOGIER提出“倒置胎儿图”;
4、 上海中医杂志发表NOGIER“倒置胎儿图”论文;
5、 南京部队耳针耳穴研究小组探索贡献;
6、 全息医学及全息耳医学诞生;
7、 WHO西太平洋委员会的耳穴标准会议及标准。
8、 1993年耳穴国标颁布施行;
9、 黄丽春耳医学国际研究培训中心(AMIRTC)及影响。2002年在波多黎各召开的世界国际耳穴疗法和耳医学专题研讨会上,她被授予终生研究成就奖。
10、 以汉神为代表的耳穴电子刺激治疗仪器研发并成功开拓市场。
11、 中国耳穴诊治学术委员会成立。
12、 耳穴诊治学术委员会成立历次招集举办相关耳穴诊治学术会议及论文集出版。
13、 仅半个世纪以来,数以千计的耳医学论文的发表及数以百计的耳医学学术专著的出版。
こ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