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佛缘福音 > 正文

十三、戒罪可忏 性罪不可忏

我们前集说到大乘菩萨戒,认为犯罪可以忏,但是忏有两条,一条是戒罪,一条是性罪,戒罪就是你已经是受戒的人了,但是你偏偏明知故犯,也就是说你已经受戒了却故意去犯这条戒,这叫做戒罪。另一条,也就是你犯错后,你虽然有悔过认错,但是你在佛前祈求忏悔,仅能忏除戒罪而已,你的性罪不能忏,什么叫做性罪呢?假使我来杀死一个人,那个人被我杀死了,已经杀死了,不可能因忏悔之后那个人就活起来,是不是这样呢?忏悔除罪,只是能忏除犯戒的戒罪而已,而不是性罪。再补充就是说:假使有一个人被你杀死,杀人后你犯了杀人的杀戒,你杀人的戒罪会堕入三途(地狱、饿鬼、畜牲)苦,如果你有忏悔改过的心,你说:「唉呀!我不应该杀人,杀人是错的!」有忏悔改过的心,加上如法作取相忏悔灭罪,也就是说虔诚在三宝前面,或是师长前面揭露你做错悔过之意,从今以后决定改善,那么你就不用堕入三途苦,但是你杀对方,对方让你杀死了,当你杀他时,他会起瞋恨,所以他的瞋恨心未消,那么因缘成熟时果报还是在,也就是说你可以将你的戒罪忏掉,但你杀人,那个人已被你杀了,不管有死没死,已经被你杀了,你不能收回说我没有杀,这是不可能的。性罪和戒罪差别在这里。因缘相遇你一定要相信果报,除非你断因缘,修到证阿罗汉果,否则因缘成熟时,果报必定现前。比如说:今天我把一个人揍一下,他起瞋恨,然后我发觉,不行呀!我怎么可以揍人,从此之后我有忏悔,但是被揍的人已经被我揍了,他的内心起了一个瞋恨心,有了这个瞋恨心以后,跟我一起办事,或见面后他内心就一把火,因为我揍他,他的内心起了一个瞋恨,那个瞋恨心一直存在着,想报复我,所以对我任何事都比较挑剔,要不就说话讽刺我,处处找我麻烦,他处处找我麻烦做什么呢?也就是因为我揍了他一下的缘故,他心里看不开,有个瞋恨不舍的执着心,那么我就不要去助缘,也就是无论他怎么样对我,骂我、找麻烦、挑剔、种种的刁难我都不要有机会跟他起冲突,都对他谦虚,他大声叫,我小声应,来避免跟他冲突,放在他心里的瞋恨,就没有机会助缘而跟我吵架、打架,所以一定要断缘,若没有断缘你就没办法。所以,在我们五戒里,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这四种戒,都属可悔与不可悔,也就是已经杀人了,杀后虽有忏悔除罪,只是除戒罪,至于你杀人的性罪是不可悔除的,所以,有一个可忏,有一个不可忏,除非你已经修行到无余涅盘已断缘了。所以,杀、盗、邪淫、妄语这四种戒,都有可悔与不可悔。五戒中的饮酒戒,虽然犯了饮酒,但是忏悔就对了,因为饮酒戒,只有犯戒罪,而无性罪。你受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你就是五戒弟子了,然而你又去饮酒,你犯的这一条是戒罪,因饮酒本身是没有性罪,所以五戒的前四条戒,皆具戒罪与性罪,而饮酒这一戒只有戒罪而无性罪,所以称前四戒为性戒,饮酒戒为遮戒,像一把雨伞遮太阳,遮戒。
  那么有人听了以后会怀疑,怀疑什么呢?若我没有受戒,做坏事比有受戒做坏事情,就多一条戒罪出来,也就是说没有受戒,做坏事只有犯一条性罪,受戒的人犯罪,反而加上一条重戒罪!各位要了解,既然你已经受戒了,你就不容易去犯错,不可能你去受戒又故意去犯错,这样去受戒做什么?认为没有受戒,若犯戒时减少一种罪,其实,既然你已去受戒了,就是要戒除不应该犯恶的事,恶业不能做,违背道德的不能做,违背良心的事不能做,不可能明知又去故犯?何况没有受戒的人,犯戒同样有性罪的存在,并不是没有受戒而犯戒却没有罪,不是这样的,只不过他没有戒罪,仍有性罪,并不是没有去受戒的人犯了错误都没有罪,如果这样,大家都不去受戒了。受戒的人若是犯戒可忏悔(戒罪),可贵的就是有经过受戒的人,他会时时提醒自己,提醒自己已是受戒的人了,将可避免一失足而成千古恨,也就不会放纵自己、原谅自己,害了自己还连累周遭的人,包括我们的亲戚,甚至包括社会大众,都被我们影响,无受戒的人,就比较容易原谅自己,认为反正我又没去受戒,做坏事无所谓,如此就会产生作恶的机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十三、戒罪可忏 性罪不可忏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