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佛缘福音 > 正文

《了凡四训》讲记11

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准提菩萨是观世音菩萨在密教里的化身。为什么云谷禅师不教他念经,要他念咒?念咒的目的是要恢复清净心,不要胡思乱想。咒没有意思,没有办法想意思,一直念下去,念久了心就清净了,目的在此。所以念经、念咒、念佛,目的都相同,这要应机施教。因为如果了凡教他念经,他会想经中的意思,所以教他念一个咒。佛门里也说: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都是讲求实行。
  我们今天缺乏以往的基础教育,能做的就是古德所讲的亡羊补牢。所以把学佛的头几年着重在背书背诵《无量寿经》。尤其是年轻人,二十岁以前是求学最好的黄金时代,能把这部书背得很熟,一生受用无穷。这种作法是一举四得:第一、中国语言不会忘掉,尤其是海外的侨居子弟,使他不忘本。第二、能够认识中国文字。第三、目的是通达文言文。能通达文言文,这是自己一生真实的本钱,他有能力阅读《四库全书》就是我们中国五千年所传下来的这些经典,这是古圣先贤智慧经验的结晶,可以吸收都变成自己的学问。第四、也有能力读佛经,作为学佛的基础。佛法是无上究竟圆满的智慧,所以背诵经典是根本的基础,非常重要。能断恶修善,又能作心地功夫,就是修清净心。以期必验,所求必定可以得到。
  语余曰。符籙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
  符籙是道教的一种法术,类似佛门里的念咒。不会书符,就是不会画符。被鬼神笑,不会画符的人,画的符不灵,鬼神都笑话他。此有秘传,这符要怎样画才灵?秘诀是只是不动念也,就是不动念。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画符的秘诀就在此,你懂得秘诀,也就会画符了。
  你要是懂得这个原则,念咒也是如此。有人念咒很灵,念大悲咒加持的水很灵,有人念得不灵。秘诀在那里?就在此地。他念咒从头到尾没有一个杂念,这就灵了。如果念咒当中有一个妄想、一个杂念,这咒就不灵了。所以咒愈长愈难念,愈不容易灵验。楞严咒非常之灵,现在念楞严咒的人很少有灵验的。为什么呢?念楞严咒时不知道打了多少次妄想一个妄想就不灵了,何况打很多妄想,当然不灵!
  同样的道理,念经也是如此。念一部《无量寿经》,如果没有一个妄想,那了不得!必定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感应道交。所以我们读经要以清净心、平等心、真诚心、恭敬心去念就有感应了;一面念一面打妄想是不可能有感应的。
  由此可知咒愈短愈好念,愈短我们摄心比较容易。而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更短了,如果嫌这个还长,莲池大师告诉我们念阿弥陀佛四个字。念这四个字没有一个妄念,这四个字就灵验了。就好像我们这里打电报给阿弥陀佛,电报打去,那里就收到了。如果加一个妄念,他就收不到,没有感应。这段开示的道理很重要。
  由此可知咒愈短愈好念,愈短我们摄心比较容易。而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更短了,如果嫌这个还长,莲池大师告诉我们念阿弥陀佛四个字。念这四个字没有一个妄念,这四个字就灵验了。就好像我们这里打电报给阿弥陀佛,电报打去,那里就收到了。如果加一个妄念,他就收不到,没有感应。这段开示的道理很重要。
  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是祈祷,或者是向佛菩萨祈祷,或者是向天地鬼神祈祷。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感格就是感应、灵感,这是非常重要的开示。要从无思无虑处,使心地真正清净,没有一个妄念就是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我们祈求佛菩萨定要如此用心,至诚恭敬的去祷告,才有感应。原理如是,怎么会没有感应?我们中国人祭祀祖先,在祖先神位前祷告,也是这个原理,心不清净祷告是没用处的。所以古代祭祀,这是大典,主祭者要沐浴斋戒三天。这三天修清净心,自己关在一个小房子里,一切万缘放下。我们佛家讲观想,祭神如神在,到祭祀时,确实他的祖先神灵来了。
  所以要知道,寺院里供奉的佛菩萨,佛菩萨在不在?不一定在,不是说佛菩萨形像供着就在。如果这个寺院里面,四众同修,心地真诚清净,佛菩萨就在;如果心地不清净,往往有一些妖魔鬼怪冒充佛菩萨来作祟了。这事《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所以寺院里不一定是真有佛菩萨的。
  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与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
  这是孟子所说的,是短命,寿是长寿,这是迥然不同的两桩事情,为什么说是不二?我们起了妄念,有分别、有执着,这是;如果不分别、不执着,就不二了。
  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可见得是从无思无虑处才能看到不二。夭与寿不二,这是举一个例子;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不二的,佛法中所谓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是《维摩诘经》上讲的,不二法门也就是净宗所讲的一心不乱,也是《华严经》所讲的一真法界,这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这里孟子也说到不二法门,可见都是地上菩萨的境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了凡四训》讲记11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