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佛缘福音 > 正文

《了凡四训》讲记2

    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这是说生起读书进学的念头,往从政的道路做预备工夫。以前读书并不像现在有很多学校,清朝之前都是私塾教学,没有学校。国家只有大学,没有中学,必须私塾里念得很好,才有机会考入大学。那时称太学,明、清都叫国子监,相当于现代的大学,是国家办的,私塾是私人办的小规模学校,老师只有一个,学生通常只有二、三十人。
  正好他的表兄有一个朋友叫郁海谷,在沈友夫家里开馆。沈友夫大概是地方上相当富有的一户人家,因为家里很有钱,有几间空房子,一间作教室,请老师教自己的子弟,亲戚朋友的子弟也可以到这里来上学。郁海谷先生此时正好在沈友夫家里开馆教学,他就拜郁海谷作老师,进学读书。
  孔为余起数。
  孔先生给他算命。
  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
  孔先生算他的流年命运,告诉他,你明年去考童生(秀才),要经过好几次的考试。先要经过县考,了凡先生应考中第十四名。县上面有府,府上面有省,这是明、清两代的制度。一个府大概管七、八个县,主管称为知府,是在县之上,省之下。民国就把府废除了,改成行政专员。府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提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政府教育厅长,管一个省的教育。所以地方上考试能考多少名、考得取、考不取,命里都注定了。到第二年去参加考试,果然没有错,都符合。
  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我们看这段文,不是只看袁了凡先生,而是看自己。那一年、那一月、那一日、那一个时辰生死都已注定了,怎么死法也注定了,一生全都是命里注定的,你怎么胡思乱想都逃不过定命。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谁都没法子逃过。
  因为孔先生给他算得这么灵,所以就请他算终身的命运。终身休咎就是一生的吉凶。孔先生把他的流年排到死,什么时辰死亡,都为他排定了。历年的考试,能考取多少名,都给他注出来。
  某年当补廪是廪生,是补缺,相当于现代所讲的公费学生。虽然是学生,但是领国家的津贴,每个月生活费由公家补贴。每一个县都有一定的名额,必须有缺了,你才能够递补上去。某年当贡是贡生。廪生、贡生都是明、清两代依学生的程度而设立的,不是学位,相当于我们现代的中学生、大学生,但是受到国家照顾,由国家发给生活费用。从前生活费用是发米,而米多的、吃不完的可以卖钱,相当于实物配给。现代则用货币来代替食物,是方便多了。至于秀才、举人、进士,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学位,好比是学士、硕士、博士。进士相当于博士,是最高的学位。贡后某一年他去做官了。四川一大尹大尹相当于现代的县长,还有二尹、三尹。二尹相当于现代的主任秘书,三尹相当于现代所讲的科长。在任三年半,做三年半的县长,就得要辞职。为什么呢?寿命到了。五十三岁,寿命也不很长。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就寿终正寝,这还是得到一个好死。惜无子,可惜命里没有儿子。了凡先生把这些事情恭恭敬敬的记下来,给自己作一个参考。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
  往后每次考试,完全跟孔先生算的名次都相符合,一点也没差错。孔先生的确很高明,算得很灵。
  独算余食廪米。
  廪米这是廪生所得的俸米。
  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
  一石是十斗。他说每个月领俸禄,你自己记住,等你领米领到九十一石五斗,你就出贡了,就升级了,你就从廪生升到贡生了。升到贡生,廪米就不给了,廪生的缺就让别人来补,这有一定的名额。
  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
  屠宗师就是当时的提学,相当于现代的教育厅长。他看袁先生的学问、品德还不错,建议要提拔他。出贡就是批准了补贡,从廪生就补贡生的缺了,也就是升级了。
  余窃疑之。
  这下他怀疑了,孔先生这一着没算对。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俸禄领到七十多石的时候,屠先生就批准他补贡了。可能屠先生批准之后,也许就升官高迁,也许是调职了。暑印是代理,教育厅长大概被调走了,现在有个代理教育厅长。这一位代理教育厅长不同意,把他驳回去,不准他补贡,他还继续去当秀才廪生(廪生、贡生都是秀才)。一直到了丁卯年殷秋溟宗师当提学,他看到场中备卷,这些考卷就是落第的、没有考取的卷子,还保存着。有些时候,主管的官员会把这些没有考取的卷子拿来重新看一看,希望发现遗漏的人才。如果真正是人才,他们还是要提拔的,怕的是一时差错遗漏了。
  殷秋溟就看到袁了凡的考试卷。五策就是五篇,即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论文,五篇论文。殷先生看了非常满意,非常的赞叹,他说这五篇论文,就像是五篇奏议。奏议是臣子对皇帝的建议;国家施政应兴应革,他们都可以提出意见,贡献给朝廷,由朝廷来取舍。殷先生说这五篇确实就是奏议,可见袁先生见识很高,文章写得很好。因为一般对国家兴革提出建议,都是属于大臣的事情,不是小小的秀才做得到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政务委员、国策顾问。袁了凡的文章居然可与他们相提并论,可见他的确是有学问。
  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是指见识广博,是说理非常清晰通达,是透澈,是文章无论理路、无论是章法结构都有条不紊。能得此四个字的评语,定是上乘的文章,无论是在思想理论、文字的结构,都属于上等的。所以不能叫他终老于窗下,一生只做个秀才,应当要把他选出来替国家服务。遂依县申文准贡,就是交代当地的县政府,要把这个人提拔起来。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了凡四训》讲记2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