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佛缘福音 > 正文

《了凡四训》讲记34

  (四)改过之效验
  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
  我们要发耻心(知耻)、畏心、勇猛精进心,这三心是改过的亲因缘;还得加上增上缘。就是要有好的同参道友提醒我们,在外面帮助一把,这是明的增上缘。因为已有一念善心、一念真心想改过自新,诸佛菩萨欢喜,一切善神恭敬赞叹;所以冥冥当中会有佛菩萨保佑,龙天善神拥护。可见得一念善心确实有不可思议的感应;因缘具足,就要真正在事上去修改。
  一心忏悔,昼夜不懈,如果一懈怠又造罪恶了,决定不能懈怠!所以念佛堂最好的是佛号昼夜都不断。古大德祖师的念佛道场,分四个人为一班,四个人在佛门称一众,轮班念佛,所以佛号昼夜不间断;晚上轮班,白天大众依仪规一起念。
  现前我们虽然没有殊胜的因缘,可是可以利用录音带,跟着录音带念,也跟大众一样。佛号声音不要太大,太大会吵到别人,自己能清楚听到就好,晚上睡觉都开着。有时作梦也听到,梦中也念佛了,就是古人讲的,你在睡觉时听到打鼓,作梦时在打雷,就是这个道理。睡觉时听到念佛,好像在佛堂跟大众打佛七念佛一样,这样子好!
  经一七,打佛七,不如找几位志同道合的莲友,找个清净地方打佛七,在自己家里好好的念七天七夜。佛七是连晚上都不能中断的,不是说白天念,晚上不念,这不叫佛七。实在讲,一开始念不要念七天,七天一般人受不了;先念一天一夜,二十四小时,念个几次,觉得很受用,再念两天两夜、三天三夜,渐渐地把时间延长。所以真正修行,能在一个星期念三天三夜,每一个星期念一次;或者做不到的话,则每星期念一次,一天一夜,功德就很殊胜,非常受用。书上主要讲的就是改造命运,有求必应。我们想求一个道场,求一个修学环境,应该也是求得到的。这样的功夫能坚持到一月、二月、三月,就有了效验。
  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
  以下举几则明显效验的例子。如过去总是闷闷不乐,现在心开意解,快乐了,这就是有效验。
  或觉智慧顿开,过去好像糊里糊涂的,现在觉得聪明了,不糊涂了。
  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冗沓是很繁杂不容易解决的事务。现在遇到了事情,很容易就把它解决了;别人觉得很麻烦,他很容易就解决了。我们现前同修当中就有把事情接过来,人家觉得很麻烦,他也没操什么心就摆平了。
  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
  此大福德、大智慧之相。以往跟你过不去,对你很不满意的人冤家对头,现在对你印象好了,态度转变了。这都是自己修学的功德,潜移默化而有感动。仁者无敌,这是福德、智慧之相。
  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罪灭之象也。
  黑物是染污、业障。从前恶梦很多,而且梦得乱七八糟,现在这些现象没有了。纵然有梦,也是清清楚楚,就像白天遇事一样,这是好事。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学佛的人,梦见佛菩萨讲经说法,教导修行,是好事情。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罪灭之象也,这些无论是在现实的生活中,或是在梦中的感应,都是业障渐渐消除,福祉渐渐显现出来了。
  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
  就是傲慢。业障才消,若生骄慢则又堕落,决定不可贡高我慢。画而不进是画界限,到此为止就满足,那你以后永远不再进步了。应当要不断再用功,更求进步,永远没有止境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还是天天求进步;怎么可以知足?在物质、精神生活上,我们应知足;进德修业、断烦恼求智慧,永远不能知足,要勇猛精进。
  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这是中国的一位大贤人,春秋时,卫国大夫蘧伯玉,才二十岁,很年轻,他就觉悟了,就知道自己的过失,发愿改过自新。
  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这就证明前面一句话,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蘧伯玉做到了。他年年月月不断的在反省,不断的在改过,二十一岁时觉得二十岁虽然改,还有太多的过失。
  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这是年年改、月月改、天天改。
  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蘧伯玉这段公案,是讲古人改过这样的认真,有这样的恒心、毅力,证实他的忍辱、精进功夫,足为后人效法。
  吾辈身为凡流。过恶蝟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
  了凡告诉他的儿子,看看古人,再回过头来想想自己。我们是凡夫,凡夫的过恶太多了。是刺猬,是一种动物,全身都长着刺,若遇野兽侵害它时,它的刺完全竖起来保卫自己。蝟集,比喻我们过恶之多。
  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想想今天、想想昨天、想想去年、想想过去,好像没有什么大错;没有做过什么错事,这是什么原因呢?
  心粗而眼翳也,我们的心太粗,我们的眼睛有翳,看不到自己的过失。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就不会改过,就永远不会有自拔出头的日子。所以莲池大师教初学的人,用功过格来检点自己的过失;发现自己的过失很多,才真正害怕了。但是改的方法,必定要从心上改。以心上改为主,事上改为辅助;正助双修,理事兼修。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
  我们学佛,实在得到一点利益,不但业障重看得出来,小小业障也能看得出来。不仅是对别人,自己小小业障也能觉察到。
  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是心思,是精神。就是精神提不起来,做事情或者读书,记忆力丧失了,很容易忘事。尤其是年轻人,忘事居然跟老年人一样,这是业障!老年人真正有修行的,到了八、九十岁还是一样不会忘事。
  或无事而常烦恼,没有事就想事,这是业障。过去已经过去了,你想它做什么?明天还没到,想也是妄想。有的人很会想,想过去、想未来,一天到晚在想叫无事生事,这个是业障。
  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
  赧然,是不好意思;见到正人君子不好意思,心里有愧疚。心地正大光明,见什么人也不会有这种态度!消沮,是精神颓丧,就是精神提不起来,萎靡而不能够振作。
  或闻正论而不乐,不喜欢佛法的道理和孔孟的教诫。清朝在早期,宫廷里面都念《无量寿经》,后来慈禧太后听了就不舒服,把念《无量寿经》废除了;大概听取五恶、五痛、五烧不是味道,这就是业障现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了凡四训》讲记34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