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佛缘福音 > 正文

《了凡四训》讲记49

   修善积德从爱敬开始。先学爱人、敬人,爱物、敬物,爱事、敬事,对于人、物、事要真正爱敬。所以十大愿王里的菩萨修行原则,第一条就是礼敬诸佛。我们读《礼记》,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就是教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要从这里下手。
  何者。圣贤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
  圣贤、佛菩萨只有一个想法、一个心愿,就是教导一切众生各得其所。聪明杰出的人,诱导他成佛作祖;没有这个大志,他希望得到什么,都祝福他、帮助他能够如愿,这是圣贤之志。所以要心存爱敬。
  何谓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璋。
  ,是成就。别人有好事,我们要帮他成就,这也是性德。
  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璋,这是举一个比喻。是石头里面最精最美的,加以琢磨就变成玉器;圭璋,是古时候的信物。在古代尤其是上古,玉做成,璧是圆形的,中间有个孔;是手上拿的。当时的用途,就像我们现在记事用的记事本子,是作备忘之用。大,比较小。这些玉器在故宫里可以看到,有商周的、秦汉的,历史的价值都非常高。
  故凡见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资可进。皆须诱掖而成就之。或为之奖借。或为之维持。
  我们今天所讲的培育人才。看到这个人心地很善良、很忠厚,或者志向纯正可取;,是资助,我们应当要帮助他、成全他。皆须诱掖而成就之,就是要诱导他、要成就他、教养他、培训他。《华严经五十三参》是很好的榜样,你看善财童子自己以学生身分去参访善知识,他是我们的前辈,是我们的长者。纵然年岁很轻,他的道德、学问是我们所尊敬的,我们应当跟他学习。他见到善知识先是礼敬,善知识一定会问他,你从那里来的?你到这里来做什么?你有什么需求?五十三位善知识,所问与善财对答完全相同。所以这句话给我们的印象非常之深刻,前后重复了数十遍。第一句是:我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立志要成就无上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但是我不晓得怎样修持?怎样存心?所以到这里来请教。发心就是此地讲的立志。志可取,又好学,我们遇到了一定要尽心尽力帮助他。所以有志向、有目标、不论世间、出世间都是有前途、有成就;遇到这样的人,就是俗话常讲的遇英才而育之。你真正遇到这样的材料,就要设法去帮助他、成全他!
  或为之奖借,是奖励。或为之维持维持,就是在他有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使他能安心于学业和道业。
  或为白其诬而分其谤。务使之成立而后已。
  世出世间贤者在修行过程中免不了遭嫉妒、毁谤,往往会给他带来困惑;有时候足以教他退心,那就很可惜了!这时我们要替他分忧。,是诬蔑冤枉。要帮他洗刷冤情,成就他,以务使之成立而后已为目标;如此成全人便是大学问、大智慧、大福德之相。这个人将来在社会上建功立业,是帮忙照顾他的人给他的;他将来有多少的功德,照顾他、帮助他的人也是跟他同等的。中国古代,荐贤受上赏”–你替国家推荐一位贤人,国家对你的奖赏是最高的。为什么?这位贤人为国家建功,替国家服务,为老百姓造福,都是因你推荐的,等于就是你造的。所以在过去中国社会,确实是举贤能、举贤良、举孝廉;把人才发掘出来,推荐给朝廷、推荐给国家。
  好人为什么还有人找麻烦?俗话常说好事多磨,多魔障!你作恶魔就喜欢作恶,他不但不会障碍你,还会帮助你;你做好事,恰恰跟他相反,他看了不顺眼,所以来找麻烦。一方面是魔来找麻烦,二方面是自己生生世世的冤家债主,看到你修行,将来你超越六道轮回过去世你欠他的命没有还,欠他的债也没有还,怎么可以跑掉呢?他不甘心!不甘心就要来障碍你,所以菩提道上魔难重重。
  无始劫以来自己所造无边的业障,要怎样免除这些业障呢?我们每天将所做的功课回向冤亲债主,把所修学的功德都分享给他们。诸位要知道,全给他们就是自己圆满的功德!我们要什么?什么也不要。不发这样的愿心,你想在菩提道上没有障碍,相当不容易!所以发这个愿心,最好能依照《金刚经》的理论方法,要真正依教奉行,真实的去做。
  大抵人各恶其非类。
  一般人,跟他同类的就喜欢。学佛的同修彼此见到特别亲切,对于不学佛的人就有距离、有界限。尤其是在家庭中,父母没学佛,兄弟姊妹没学佛;你吃素,他们不吃素,这一家人就闹得鸡犬不宁。这是我们的错,自己要深深反省。最大的错在那里?家里的人为什么反对你学佛?因为看到你的同修道友到家中来,亲密超过了家人,你喜欢同道比喜欢母亲超过多了!母亲一看,她心里当然不舒服嫉妒。你要以爱护同道的心去爱护你的家人,家人就不会有反对的。所以往往学佛搞得家庭不和,自己都不知道反省,不晓得原因出在那里;我们在旁边明眼观察,看得清清楚楚。问题出在那里?实在应当反省,一反省就找出来了。我们的同修到家里来,对我们的父母尤其要更尊敬、更孝顺,那你的家人也更快乐了。不但不反对,还觉得学佛好,学佛都不错,鼓励你的亲戚朋友都去学佛了。所以家庭里面亲属之间,不能用言教;要学舜王,要用身教,做出来给家人看。他们看到确实是好,自然就会给你宣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了凡四训》讲记49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