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去海外留学或生活的“70后”中,很大一部分人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与状态,那“80后”到异国他乡去,更多是为了增长见识,接触更多与十多年传统中式教育不同的西方文化。如同法国诗人兰波所说:“生活在别处。” 或许不是每个人都有流浪的勇气,但青春可以让“80军团”拥有一次背井离乡的记忆。在海外追逐梦想的“80军团”,正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着,也正在规划未来美好的蓝图。
人生就是寻找一种体验,当你体验过很多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的时候,就会有更大人生密度。从生活上来讲,在国外生活的体验是在大陆学不到的。从第一次开口和当地人打交道,自己找房子,甚至交电话费,到第一次和陌生人一起生活成为朋友,到第一次去餐厅做服务生,种种体验在任何时候想起来,都回味无穷。
我们不可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改变生命的密度。正因为有了在海外的生活和拼搏的日子,他们看到了更大的世界。80后在海外追求理想的新生代,是“根在中国,路在世界”的新军团。
海外读书如何选课?
众所周知,无论在国外大学读本科抑或是在国内高校就读,当你踏入学府之门后,面临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接受大学教育。在这里,不仅要学习各种专业知识,更是历练成长的过程。那么自然地,难免涉及到各种成长中的烦恼。相比在国内接受大学教育,国内受环境、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对于在国外课堂接受教育而言,首先不能回避但又往往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之一即为在海外大学读书如何选课。
举一个例子,如果你是在美国读书,那么也一定要有选课经历。选课本身可说是一个必修课,但是却有许多技巧和学问。学生从海外大学第一学期入学后就开始了与选课形影不离。而课程选择的适当与否了是影响学期成绩的最大关键。
有的学生在进入美国大学的学习生活不久,便发现自己能够过五关斩六将能力着实不凡。于是,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在刚开始的第一学期就读课程里就至少选了6、7门之多,严重超出了自己承受的范围,结果可想而知。
因此,对于海外读书过程中的选课技巧,首先要考虑到不要贪多,以免为自己带来沉重的功课负担。虽然有学校规定修满12个学分的学生才被承认为全时学生(Full-Time Student)身份,但是若觉得负担太重,可以跟指导教授讨论少修一门课,并请他在有关文件上签名,再向注册组报备,便可继续保持全时学生身份。
接下来,我们就要结合自身实际注意所修课程的难易度,也就是说,要了解相关课程的资料内容,有些课程相对容易,而有些课程相对较难,结合课程内容合理调配难易课程进行选择,这样才不至于因“半途而废”从而怀疑自己的实际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
关于课程内容的了解我们应该在开学之前就应着手收集资料。例如参阅学校各系目录(Catalog)上的课程简介(Course Description),或是参考课程时间表(Course Schedule)等等,都可以得知自己系上所开的课程。而了解尚未开课的课程难易程度也不是难事,不要忘记了,你们同一个系的学长们,现在网上有不少“群”,蛮可以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你所修课程的具体情况。当然,不要偷懒事前的资料准备也是必需要的。
那么,做到以上两点,是否意味着自己已经掌握了选课的技巧了呢?以上只是学生在选课时的两点基本准则,同时不能忽略的是,在选课时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了解课程的主讲教授。人的关键的非常重要的。你最好做到在选课时事先了解一下自己选课后教授的教研水平如何、为人如何、教学方式如何等等。这说明教授的名声、学生对教授的评论也是选课时另一重要因素。
因为即便你坚持了选择适量、内容难易结合的原则,当遇见某门课的名称、内容相当吸引人时,若打听出该教授是个“Killer”,可考虑放弃该门课。所谓”杀手”教授通常有很多考试、作业,而且分数给的不高,一般而言并不受学生欢迎。当然,有心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同学,可以着重考察教授的学术能力和观念等等。
如此说来,无论在海外任何一所留学院校就读,都要慎重对待选课事宜,不能视为儿戏。过分高估或低估自己的学业水平都不切实际。不过,即便是在错误的决择下做出了错误的行为,那么,对于选课而言,一个“亡羊补牢”的做法是如果上课时发现该课程并不符合自己需要、太难或者旁听时对其他课程产生兴趣,都应该当机立断尽快办理改选手续。通常在开学前某一特定时间内加、退选,不必收取费用。但是这种做法缺少合理及规划性,建议学生事先在选课时就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尚为上策之举。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在海外追逐梦想的“80军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