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泰国兰甘亨大学图书出版中心选购了一批泰文书籍,大都为兰甘亨大学本科、研究生各学科教科书和相关参考书,内容涉及泰语语言学、泰语方言、社会文化人类学、宗教与社会、泰国法律制度史、泰国商法民法、西方哲学史、基础经济学、国际贸易与物流等。之所以购买这些种类繁多的泰文教科书,一是出于自己专业方向和学科爱好,另外像法律、经济学、国际贸易、物流等内容则是为了更加透彻、系统地了解泰国社会经济状况,以便在现实工作中使用。
阅读这类教科书的好处就是不光能学习各学科的通用理论,掌握相关泰文、英文专业词汇,还可以了解到相关学科在泰国本土的发展运用情况,比如《文化人类学基础》一书,里面所涉及的理论内容和中文英文的教科书上是一致的,不过可贵之处在于,书中还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泰国人类学的学科发展、田野调查实例。
工作、阅读成了我现在生活的两条主线,工作是为了解决生计,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获取婚姻家庭的人生幸福。但是除此之外,人还总应该在个人兴趣和精神空间给自己留出一片自留地,物质和精神交相呼应,这是我所定义的人生意义,我把这个精神层面交给“学问”。
记得胡适在在1932年的一次演讲中,曾这样告诫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也应该有他非职业的玩艺儿,可以叫作业余活动。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因为一个人成就怎样,往往靠他怎样利用他的闲暇时间。他用他的闲暇来打麻将,他就成了个赌徒;你用你的闲暇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许成个社会改革者;或者你用你的闲暇去研究历史,你也许成个史学家。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毕业之后,大家走出学校,进入社会这个大染缸,现实的残酷或许会把一个曾经志向远大的青年磨得老练、精于世故,也磨掉了曾经让自己激情澎湃的理想。不过在胡适看来,其实我们有办法让自己一面保持现实世界中的人生事业追求同时又保持求知的欲望。他给出了三个方子。
第一个方子只有一句话:“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第二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第三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你得有一点信心。”
迫于现实生活的经济压力,我在研究生二年级结束以后就选择了出校全职工作,既然公司聘用了我,在工作时间内做好本职工作就成了理所当然,看书、写论文的时间也就相应地压缩了很多。于是我的思维和工作就分为了两种模式:工作模式和学习模式,每天要在这两种模式之间迅速进行切换,我要求自己必须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工作上的事情绝对不能有所马虎,同时一旦一天的工作结束,就马上要开启学习模式,在自己的知识和精神空间翱翔。
最理想的状态在是工作和学问之间找到一个接洽点,从这个角度出发,无疑我是幸运的,虽然日常工作涉及很多方面,不过泰国四川会馆让我的研究生论文有了强大的平台,以泰国第一代四川籍华人华侨的社会文化认同为论题,我可以直接获取相关一手文献资料,对选取的个案研究人物进行访谈。拥有这些绝对的优势条件下,接下来的时间,就是抓紧时间去完成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完整的学术写作。
近期收到消息,东语学院的师姐考上了北京大学泰语博士研究生,同读玛希隆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研究院的韩兄也顺利考上了本校语言学博士,在为他们高兴的同时也是激励自己。前面的路还有很长,正是胡适开的这三个药方让我一直保持在业余时间的求知,不管是继续攻读学位还是积累其他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说不累是假话,但是这节奏让人充实,让人还至少能保持一些理想主义情节。只要按照自己所设定的道路不断前行,便无怨无悔。
2014年7月6日 泰国曼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在业余时间中追求学术理想—兰甘亨大学购书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