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社区 > 潮汕乡情 > 正文

广东揭阳“侨批”

“侨批”通俗的叫法是“番批”。“批”字在闽语方言有“信”的意思,在侨批业流行的地区,“侨批”专批华侨寄回家乡的一种“银信合封”的传递物,意即汇寄银钱同时汇寄家书(或者寄信时附言),有成批递寄的意思,也叫“汇款与家书同襟”。总之,潮汕侨批是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日前,揭阳“潮汕侨批”已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记忆遗产”。
揭阳是广东省著名的侨乡之一。早在清乾隆年间,就有人出国谋生。据《揭阳县大事记》载:“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玉湖北坑乡刘可杰往泰国谋生,这是揭阳有文字记载中最早出国谋生者。”从此以后,迫于生计漂洋过海的人逐年增加,仅光绪五年(1879年)一年间前往南洋谋生的揭阳人就有1933人。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全县出国人数累计达9.83万人。抗日战争胜利至揭阳县解放前夕,揭阳再次出现出国热潮。据1985年揭阳县侨务部门统计,揭阳侨居海外的华侨约63.7万人,其中95%旅居亚洲国家和地区,其余分布在其他各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漂洋过海,艰苦创业,为侨居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在异国他乡毕路蓝缕、艰苦拼搏,用血汗换来了钱,在无法回家的情况下,出现了专门代理带钱物的客商,俗称“走水”。后来,出现了有组织的联营商号,在东南亚各国及潮汕一带埠头设行带运,这些商号称为“批局”。换言之,这些分布在各地的批局,就是专门代“过番”在海外的人把钱物带回家乡。历来我们潮汕有句俗语:“番畔钱银唐山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据有关资料记载,1904年,澄海人周良在揭阳设置“光德成分局”,这是揭阳最早设立的“批局”。宣统元年(1909年),揭阳设置“林泰记批局”和“黄泰发号批局”,经理人分别为林任庵和黄泰发。民国元年(1912年),揭阳人魏启圃、魏启和兄弟在揭阳县城联合创办了“魏启峰批局”。民国十五年(1926年),洪贤炎开设了批局“洪万兴”号;民国十七年(1928年),黄必光开设了批局“荣昌”号;民国十八年(1929年),许实名开设了批局“益兴”号;民国二十年(1931年),李业泽开设了“瑞发”号批局;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李如章开设了“广利元”号批局;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有黄微猷开设的批局“荣丰利”号;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乔林乡人林道义在家乡开设“合和成”号批局。自揭阳开始创办私家批局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全县先后共开设13家批局。抗日战争爆发后,揭阳邮政局为发展侨汇业务,开设投送侨汇邮路,特设“揭阳至仙窖”、“揭阳至莲塘”两条侨汇邮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揭阳邮政局停止侨汇业务,但潮汕各地的侨汇业务尚在继续进行。
  随着揭阳侨批业的发展,许多旅居海外的揭阳籍华侨,他们情系桑梓,把在海外艰苦创业所得的钱物通过侨批这一沟通渠道源源不断地寄回家,用于修建祖屋、扩建新屋、教育子女以及扶贫济困修筑道路、赈济灾民等公益事业。
  侨批业的产生,所以受华侨及侨属的欢迎,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信誉。主要原因在于它避开了银行、邮局那些邮寄的繁琐的手续,为华侨赢得了许多便利。潮汕地区华侨这种寄批回家赡养家人的意识和沟通欲望,这种力求为家人、为家乡作贡献的根的意识,这是潮汕侨批得以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ё‐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广东揭阳“侨批”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