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昔时潮人对生儿育女(特别是生子)极为重视,把它看成是传宗接代的头等大事。是否多子,既是评价女子婚后贡献度的一个最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女子品行的重要尺度。在传统的宗法社会里,无子也成为丈夫休妻的一个重要理由。婚后不孕,给不孕妇女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于是,没有子女的千方百计祈神保佑,生了子女的兴高采烈,举行各种庆贺礼仪,亲朋好友登门祝贺。潮汕俗语“爱穿待嫁,爱食待生”,说的正是这种意思,表明人们对产妇的重视程度。
在潮汕民间,祈子有多种形式。其一为以“灯”谐“丁”以祈求子。潮汕各地正月,特别是元宵夜都有举行游灯活动。“灯”在潮语中与 “丁”谐音。因此,关于“灯”,人们从中不知寄托了多少愿望,因为这是一家香火能否承继的问题。潮汕俗谚“有游灯,家里生千丁;无游灯,家里要绝种。”说的正是这种意思。所以,每到各乡各里“闹热”(老爷生)时,人们会主动在夜里老爷出游时,手里提着一盏灯,跟着老爷神像一路游行至各姓的宗祠里,在老爷落座后高高举起灯笼,以求财丁兴旺。游完神后,名姓人家都用三牲或五牲果饼酬谢神明,以祈得子。
潮汕地区,凡生了男孩的人家,要在元宵夜举行热闹非凡的“上灯”活动。例如在潮州,生了男孩人家自农历正月十三日家人就要挑起一对冬瓜样的红灯笼,欢天喜地挂到凤栖路口凤栖庙的灯架上,象征着家中添了丁。每晚由家人抱着孩子中,一面往自己的灯笼里点红蜡烛,一面接受四邻的祝贺,一连三天,至元宵夜尤为隆重。除红灯笼外,还要在庙前悬挂八屏大“花灯 ”,后宫里还挂着一只大彩凤,并在供桌上摆香祭祀,演戏酬神,十分热闹。这三天,仿佛成了生男孩人家的节日,是他们的荣耀,令那些娶了媳妇而尚未产育或只生女孩未生男孩的人家羡慕不已,自愧不如。于是,他们竞相在庙里的神明面前掷杯许愿,请求赐给一屏花灯。当然,那一只象征吉祥的大彩凤,更是很难求得。无论是得花灯还是得彩凤的人,到明年“上灯”时,一定要偿还一屏新扎的花灯屏或一只彩凤。
现在潮汕地区在为女儿办嫁妆的时候,不论嫁妆丰俭如何,其中必须有一盏豆油灯,也暗喻女儿能为夫家添丁的意思。
潮汕地区求子的第二种形式是向神灵祈祷。潮汕地区重男轻女思想浓厚,如果妻子先生女孩或不生男孩,有的地方丈夫就在乡里新宫庙建成,“老爷”入宫时,想方设法不辞劳苦地互争抱“老爷”(偶像),以求得“老爷”的怜悯喜欢而早赐贵子。有的地方丈夫在村里游神赛会时,自告奋勇报名替神明抬轿子,在神明面前献殷勤,也期望得到神明的怜悯赐生男孩。每月潮州城里游“安济圣王”时,就常可见到不少人想心设法上前摸一摸“二夫人”的轿子,祈求家中的媳妇或妻子早得贵子。所以有人便乘此机会采来一篮石榴花,随在游神的队伍后面叫说这是“二夫人”的红花仙草,以飨那些巴望添丁的人家。
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为妈祖生。潮汕不少地方,此日乡民都要到妈宫(天后宫)祭拜,然后抬妈祖出游。这时,那些结了婚而未有子嗣的人最为踊跃。他们认为能为妈祖抬轿,就能得到妈祖赠福赐子。而那些无能力为妈祖抬轿效劳的,就站在路旁,等妈祖圣驾经过时,摸一摸妈祖轿,也算是沾了光。妈祖是海神,同时又是赐子的神祗。《三教搜神大全》载:妈祖“尤善司孕嗣,一邑共奉之。邑有某妇醮于人,十年不孕,万方高祷,终无有应者。卒祷于妃(妈祖),即产男子嗣。是凡有不育者,随祷随应。 ”同广州人祟信“金花娘娘”、福建人崇拜“临水夫人”一样,潮汕人把妈祖作为施赐子嗣的神祗来祟拜的施赐子嗣的神祗。潮汕农村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故事:观音菩萨原来是男的。有一天,他驾着彩云经过一个将临产的妇女家上空时,听到这难产妇女的凄厉叫声,动了恻隐之心。但作为男子身份不便,于是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接生婆,进去帮助那位临产的妇女。那妇女顺利产出了婴儿,菩萨却受了污秽,除恢复男性的大脚外,回不了真身,永远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女神。潮汕俗谚“观音生雅一块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传说潮州的别峰古寺和陆丰的玄武山庙里面的观音甚为灵验,每年前往那里祭拜的不孕妇女特别多,香火十分旺盛。
人们除了向宫庙里的神明祈祷外,家里的灶神也是祈祷的对象。例如在揭阳市大莲、土尾等乡村,端午赛龙舟后,结婚而未生儿子的男青年们,便上前取下若干龙舟胡须回家供于“司命公”神位前,以求儿子早日问世。
潮汕民间新婚夫妇床头常贴有“麒麟到此”的红字条,寄寓有早生贵子之意。古代人们迷信麒麟为仁义之兽,是吉祥的象征,认为积德人家,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相传孔子将生的那天晚上,有麒麟吐玉书于其家,上写“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说他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汉代,未央宫中有“麒麟阁”,上画有功臣肖象,用来表示卓越的功勋和最高的荣誉。从汉代起,民间就有“麒麟儿”、“麟子”等美称。南北朝时,人们疼爱聪慧仁厚的孩子,常直呼为“吾家麒麟”。唐时,诗人杜甫《徐卿二子歌》有句云:“君不见徐卿二子多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潮汕民间贴“麒麟到此”的做法,便是在中原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潮仙地区第三种求子形式是巫术型求子。潮汕民间有托梦卜生子活动。每年九月九日重阳节,是澄海莲花山“仙翁 ”的生日。此日,除澄海外,还有饶平、潮安等邻近几县的善男信女,不辞长途劳累,十分挚诚的前往祭拜。晚上露宿于山顶,望能在梦里得到仙翁面授天机,成全所求之事。这些善男信女当中,就有不少是婚后不孕而前往圆梦的。民间也由此而流传有一些有趣的传说。例如说有2个村妇,结婚多年未得子,便上山圆梦求得子。结果两人同样梦见仙公给他们各写一个“無”字。其中一个识字的妇人,知今生无子,十分晦气。而另一个不识字的妇女,不解其意,却从形状上理解为仙公为她画了一个秋瓜棚,棚下吊着4条秋瓜,示意她会有4个子女,非常高兴。识字的妇女大笑她误解仙意,乱加猜测。谁知后来果然各应其解,识字妇女终生无子女,不识字妇女则生四个子女。
在潮汕民间的习俗活动中,还有不少是将这一种期待得子的心理奇寓于民俗活动方式中。例如新娘出嫁时,除了备一盏油灯外,还要备些龙眼干。龙眼干,潮汕人称之为“桂圆”,除含有富贵圆满的意义外,也含着早生贵子的愿望。婚后第二天,农村人总喜欢将新娘引到井边,往井里投放一颗汤丸,然后让新娘迅速打水。如果能将汤丸打起来,就意味着新娘这一年能够得贵子。每年的冬节,家家户户都做汤丸。那些在这一年结婚的人家,搓完了汤丸后,总会将汤丸数一数,如果汤丸是单数,那么意味着生男孩;如果是双数,则意味着生女孩。
潮汕元宵节日有很多习俗活动,也寄寓有期待得子的心理。其一为掷喜童。元宵日,乡村大都有人在祠堂大埕、街头巷尾的开阔处,搭起一个彩棚,里面用泥土塑成一尊巨型的弥勒佛,袒胸露乳、笑容可掬。弥勒佛光秃秃的头、肩、肚脐、大腿等部位都摆设有男女“泥喜童”。人们站在一丈多远的竹栏杆外,用铜钱瞄准弥勒佛身上的泥喜童。中者喜童即归其所有,而在一些较难命中的部位,如头顶、耳朵等,命中者则一赠二三不等;不中者铜钱即归摆弥勒佛的棚主所有。这是一项老少都喜爱的活动。据说命中“男喜童”者,今后就生男孩。因此,那些结婚不久的年轻夫妻,或是刚娶儿媳妇又急于抱孙子的公公们、奶奶们也积极参与此项活动。一经命中,棚主和周围的人向他 (她)喝彩、道贺。自已更是喜滋滋甜蜜蜜地把“男喜童”抱回家中,认为中了头彩,有好兆头,今年定能早得贵子早发财。
其二为“抢鸡肉”。当元宵夜游神结束后,潮汕有些乡村(如揭阳南陇村)便开始进行“抢鸡肉”的活动。人们在路边田洋上搭起一个临时简易高台,由主祭人站于高台上把一只熟鸡向台前拥挤的人群抛去。台前的人们,尤其是年满18岁以上未婚或已婚未生子的青年便一齐上前哄抢,以求得妻、生子。抢到鸡肉者应立即撕下一小片肉后把余下的再向空中抛去,让别人去抢,千万不可拿着走或多占,否则人们会冲你而来,把你推在地上踩上一脚,还传说贪心者当年会大不吉利。这样便形成了抛鸡——接鸡 ——撕鸡——再抛鸡的热闹场面。 另外,在潮州市一些偏僻的乡村,元宵夜新婚夫妻要跑到老辖树下荡秋千,并任村人往身上泼粪,说是被人泼得越多,越能生男孩子,十分不可思议。
在饶平县樟溪镇龙潭埔村,每年正月初一午后2时,在村楼寨广场上,人声喧哗,热闹非凡。男女老幼聚集于此,争先恐后地抢从秋千棚上抛撒而下的花生粒。说是谁抢多花生粒,谁今年就生男孩。于是一些已结婚还未得子的后生兄们为得个好兆头,而闹得不也乐乎。该乡秋千棚下抢花生的历史已有几百年了,每年每对育龄夫妇,只要是生下男孩,便要炒花生上秋千棚顶撒花生,而且花生是生、熟互掺,并按出生先后,先的坐秋千头,慢的坐秋千尾,至今仍在乡中流传着一首歌谣:“抢花生,熟掺青(即潮语生的意思),年年生。”
如今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一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动,已基本消失,代之的是依靠科学技术,先进医疗技术设备进行检测,这是我们所应大力倡导的。不过,江湖上出现的一些吹嘘什么能包治不孕等虚假广告,那是我们要加以打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