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汕头经济特区成立32周年之际,14日上午,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广东汕头海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年)》。
2011年,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汕头全市后,汕头市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以及东部新城开发建设。2012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支持粤东西北地级市城区扩容提质以及促进“汕潮揭”同城化发展,汕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东海岸新城为核心,规划建设汕头海湾新区,同时谋划创办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构想。2013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决定,更为汕头市提供重大发展机遇。
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汕头海湾新区规划建设。胡春华书记、朱小丹省长、徐少华常务副省长等领导多次莅汕调研,要求汕头精心规划建设好海湾新区重大平台,加快汕头振兴发展,打造支撑新一轮发展的区域性增长极。
汕头市委、市政府表示,将以此次省政府审批通过汕头海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为契机,加快推进新区发展,推进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建设,再创特区辉煌、构建“华侨经济门户,世界潮人之都”。
建设海湾新区是汕头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大潮中抢抓机遇,大力推进城市扩容提质、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粤东地区中心城市和强大发展引擎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广东省推进区域发展格局战略性调整,加快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的战略要求。加快海湾新区的开发建设,有利于探索特区发展新模式,激发特区发展新活力,争创特区发展新优势,开创特区发展新局面,为推动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积累经验;有利于发挥侨乡和对台优势,创新引进侨资侨智、台资台智新模式,培育华侨和对台经济合作新载体,开辟海内外经济文化合作交流新平台,打造全国全省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的新高地;有利于在粤东地区培育一个令世人瞩目的新兴增长极,促进粤东城市群崛起,提升粤东整体发展水平,辐射和带动粤赣闽毗邻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快汕头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发挥汕头作为粤东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建设交通运输大枢纽,培育产业发展新动力,构筑城市建设新格局,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定位 华侨经济文化合作、产城融合、绿色生态
——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平台。以创建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为核心,彰显合作、创新、服务主题,把特区、侨乡、港口优势与潮汕侨胞的人脉商脉、国内外潮商雄厚资本、发达的商业网络结合起来,打造中国华侨门户,构建面向华侨华人的金融服务平台和世界潮商聚集发展创新平台,面向全球的国际采购和商贸物流中心,面向世界华侨华人的文化交流基地,共筑全球华人华侨精神家园。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开放门户。依托新区临海和交通优势,发挥汕头港作为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的功能优势,着力打造国际商贸会展核心区、特色金融服务功能区、潮商总部经济集聚区、华侨文化教育先行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桥头堡和粤闽台海洋经济合作圈核心区,增强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交汇集散的特色门户功能,把海湾新区建设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开放门户。
——粤东现代产业发展高地。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充裕、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人才和关键技术,实现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海洋产业发展的重大突破,大力发展金融、贸易、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增强对粤东地区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打造粤东现代产业高地,建设广东经济新兴增长极。
——汕头经济特区创新引领区。发挥特区先行先试的体制和政策优势,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围绕国际化、法制化商业规则的创设实践进行大胆探索,创新机制体制,打造阳光法治服务政府。依托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推进产业技术、商业模式、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数据特区”等重点领域的创新突破。依托全球潮人华侨商业网络,创办中国进口商品展示交易平台。
——现代化生态宜居海湾新城。坚持“人文、生态、低碳”发展理念,彰显海湾特色,利用山、海、岛、滩等生态资源的空间组合,建设协调融合的“港—业—城”生态人文景观,构建具有侨乡风貌的现代城市框架,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打造汕头未来新的市民服务中心,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富有潮汕侨乡魅力的山水人文生态海湾新城。
战略 以港兴城、聚侨兴业、创新兴区
规划从发挥汕头市特区和侨乡优势,凝聚侨心侨力侨智,大力实施以港兴城、聚侨兴业、创新兴区三大战略的角度提出汕头海湾新区的五个战略定位: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平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开放门户、粤东现代产业发展高地、汕头经济特区创新引领区、现代化生态宜居海湾新城。
——以港兴城战略。发挥港口对城市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以建设亿吨大港为目标,着力完善对外航线网络和港口集疏运体系,充实完善港口综合服务功能。依托深水大港,围绕建设区域性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员流中心,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现代化综合服务枢纽。以现代化综合服务港区为依托,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构建富有侨乡风貌的现代城市框架,加快形成“港—业—城”联动发展新格局。
——聚侨兴业战略。创新思维,转变观念,强化法制意识、诚信理念和契约精神,努力营造有利于华侨潮商投资兴业的软环境,增强海外华侨潮商参与新区开发建设的信心。依托新区拓展的发展空间,提高基础设施和生产经营配套服务水平,培育一流营商环境。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行业领军企业,培育本地龙头企业。集聚华人华侨资本,积极发展商贸物流、金融服务、商务会展、先进制造、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一批现代产业集聚区,建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促进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创新兴区战略。坚持先行先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和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促进投资和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着力培育国际化和法制化的营商环境,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国际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创新新区。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创建主要产业领域技术创新联盟,增强新区产业技术创新实力。扶持培育知名品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发挥国际海缆中国大陆登陆站的独特优势,打造互联网国际数据交换中心和“数据特区”。
布局 构建“一核三区”空间开发总体格局
规划坚持产城融合的原则,按照港口、城市、海岛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采用轴向开发、组团布局、远近结合、滚动发展的开发模式,以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为核心,以交通廊道与滨海湾区为轴带,以功能组团为载体,以点连轴、以轴带面,加快形成“一核三区”的空间开发总体格局。其中:
“一核”指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试验区坚持先行先试、基础先行、功能支撑,加大政策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建立更加适应国际市场规则的经济运行模式,集聚发展金融商务、企业运营、会展交易、文化创意等产业,打造成为海湾新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核心区,成为提升汕头现代化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区域。
“三区”指南部临港产业区、北部新兴产业区、南澳生态旅游区。“三区”发挥比较优势,以江河为分隔,立足组团空间结构,规划建设功能各有侧重、开发协调互动的三大功能区。
——南部临港产业区。位于达濠岛,区域面积约98平方公里,包括濠江科教创新组团和广澳临港产业组团。在达濠东部规划布局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扩展区,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在礐石风景区周边布局以休闲度假、康复养老为重点功能的休闲度假区;依托广澳港、保税区建设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临港物流和综合保税物流区。
——北部新兴产业区。位于汕头东北部,区域面积约220平方公里,包括“中国锆城”组团、六合新兴产业组团和粤东物流新城组团。依托“中国锆城”建设国家级锆产业集聚区、华侨主题文化体验基地和AAAAA级乡村旅游示范区;依托六合新城,大力发展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海洋生物等新兴产业,建设汕头新兴产业集聚区;依托粤东物流新城,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和物流企业总部基地。
——南澳生态旅游区。区域面积约120平方公里。重点加强南澳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度假旅游、探险体验、养生康体等高端旅游业态,全力打造成为享誉东南亚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成为华侨的休闲度假胜地。同时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适当预留发展空间。
目标 五年见成效,八年成规模,十八年建成
按照“起步区五年见成效,核心区八年成规模,海湾新区十八年基本建成”的总体安排,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扎实有序推进新区开发建设。
第一步,到2017年,开发建设全面展开,起步区建设初见成效。2017年,新区常住人口达到52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77万元,达到全国同期平均水平。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港口搬迁整合基本完成,集疏运通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内外交通条件明显改善。现代产业集聚发展势头初显,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金融服务、商贸物流、商务会展、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起步区建设框架和城市形态基本形成,珠港新城企业总部和运营中心集聚形成规模,东海岸新城新津片区华侨资本集聚区和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南滨新城潮汕历史文化展示和休闲度假功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第二步,到2020年,新区框架基本形成,核心区建设初具规模。2020年,新区常住人口达到63万,地区生产总值约52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8.3万元。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港口功能和辐射能力显著增强,汕头港进入亿吨大港行列,粤赣闽毗邻地区枢纽地位基本确立,以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培育形成一批百亿元级的产业集群,金融贸易服务功能显著提升。核心区建设全面展开,珠港新城、东海岸新城新津片区、南滨新城三个片区主体功能基本形成,东海岸新城新溪片区中心政务区建设全面启动,塔岗围国际化会展交易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第三步,到2030年,基本建成享誉海内外的现代化滨海新城,成为粤东重要新兴增长极。2030年,新区常住人口达100万左右,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205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或超过珠三角地区平均水平。成功打造若干500亿元和千亿元级的产业集群,成为引领粤东走向现代化的新兴增长极。新区建设任务基本完成,组团式绿色生态城市格局基本形成,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宜业宜居、富有魅力的现代化生态宜居海湾新城基本建成。
特 新时期特区改革创新“试验田”
汕头经济特区2011年扩大到整个市域范围后,海湾新区作为汕头经济特区核心区域的地位更加凸显,是新时期经济特区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试验田”,是汕头二次创业、提升“大粤东”地区中心城市功能的战略支撑,是加快推进汕潮揭一体化、实现粤东振兴的核心载体,是广东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战略的重大平台。
区位优势明显。海湾新区地处粤闽台金三角中心地带,是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带的重要连接枢纽,拥有亚太地缘门户的独特区位优势。向东与台湾隔海相望,距高雄港162海里,有条件成为广东对台经贸往来的桥头堡;向东北与厦漳泉经济区相连,厦深铁路通车后与厦门的经济联系更加便捷,将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板块;向西南可深度融入珠三角发达地区,是珠三角连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和长三角地区的重要连接点;向西北通过广梅汕铁路、阜鹰汕铁路,可辐射广大内陆腹地,是粤赣闽交界地区的重要出海口。
特区优势突出。2011年5月起,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以后,中央赋予特区的地方立法权已覆盖全市,解决了长期困扰汕头发展的“一市两法”问题。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海湾新区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将拥有经济特区、高新区和保税区的空间组合优势和政策叠加优势,为探索新形势下特区创新发展新模式,构建新时期改革开放“新特区”提供了重要平台。
发展前景广阔。海湾新区资源组合优势突出、陆海发展空间广阔,是我国沿海地区最具开发潜力的战略性板块之一。海湾新区规划的480平方公里范围内,有近70平方公里的工业与城镇建设用海区域,便于统筹规划开发建设,有助于解决长期制约汕头发展的土地瓶颈,为优化中心城市布局、培育高端要素集聚平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2570平方公里的广阔海域拥有丰富的鱼类、甲壳类、贝类及藻类等海洋生物资源和海岛、沙滩等特色旅游资源,为发展海洋产业提供了资源保障。
ぬぬ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汕头海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获批